鹅毛般的大雪在空中狂舞,飘在车窗上,落在地面上。“刷、刷、刷”,刮雨器快速来回摆动;“咔、咔、咔”,车轱辘压在厚厚的积雪上,发出沉闷的声音;我的双手紧紧抓住车门扶手,两眼紧紧盯着前方被大雪覆盖分不清路面和边沟的乡村公路;眼角的余光瞟到刘师傅的额头有一层细细的汗珠。从县疾控中心出发到大庙乡政府,平时仅要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足足走了两个半小时。
1月31日,我和县疾控中心主任刘兴宝等8名同志一起,满载着县疾控中心48名职工对帮扶对象的关爱,冒着纷飞的大雪第6次到大庙乡大庙村对包保对象进行面对面的帮扶和慰问。
“老王,你这水泥底下还要用砖垫高点,不要受潮了。”还没抖掉肩上的积雪,刘兴宝就对迎上来的王伦虎嘱咐。
“昨天下午才把水泥拉回来,没想到今天就下这么大的雪,还没来得及翻腾。这个鬼天气!”61岁的王伦虎接过刘主任手中的两壶油递给他的老伴,紧紧握住刘主任的双手使劲拽着不放,“下这么大的雪,好危险,还麻烦刘主任来看我们,快到屋里暖和暖和。”
进到拆的只剩厨房和一间寝室的土坯房内,昏暗的灯光在漆黑墙壁的照映下,就像才擦燃的一根火柴头,好一会儿才适应屋内的光线,用红砖围成的火盆内燃烧着刚从灶洞里铲出来的红火碳,飘着蓝色的火苗,两床看不清面料的薄被子卷着堆放在铺满稻草的木床上,离灶台不到3步,还没进去4个人,厨房就转不开人了。
“儿子31岁了,今年才结婚;12月份才拆的房子,我们老两口没处住,只有把铺支在厨房;那里屋是他们小两口子的。”老王一边说话一边忙着泡茶。
“莫泡、莫泡!年货办齐了吧?年里天气不好,就不要忙着砌砖,等天晴稳了,再请工人砌墙,可要注意安全哪。”刘主任拉着老王的手来到屋外新起的房基上,12根钢筋柱子竖立在屋基的几个角上,任凭风雪挥舞;厚厚的积雪覆盖着道场,分不清哪是红砖,哪是泥沙。绕着屋基前后转了一圈,“等房子盖好了,搬家的时候我来给你放炮子。”
临走的时候,老王硬是拉着刘主任的手不让走,非要留下吃中午饭,在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松手来到第二家。
“小洪,大儿子回来了吧?小女儿的衣服买了没?”刚走进小洪的家,刘主任关切的问道。
“大儿子在外打工,这几天就要回来了。”怀抱着仅两岁小女儿的小洪一边喂饭一边回答。
今年42岁的小洪,丈夫在2014年11月的一次车祸中丧生,原本幸福的生活突然失去了顶梁柱。19岁的大儿子只有辍学外出打工,一个人拖着几个月大的小女儿在亲戚、家门及邻居的安慰和照料下,艰难的度着每一天。了解到小洪的屋顶漏雨,需要改线维修时,刘主任劝她:“莫着急,把娃子照顾好,开年我和政府领导共同协调网络公司,把房顶的电线转一下,尽快把漏水的问题解决好。”小洪抱着女儿,眼睛含着泪水,目送我们上车。
透过车子的反光镜,看到小洪母女俩仁立在屋檐下瘦弱的身子,我的鼻子酸酸的,像感冒一样堵塞着我的鼻孔,让我出不来气。直到车子转过他们的大院,我悄悄的擦掉眼角不争气的泪珠。
每一个不幸的家庭都有着不同的伤心事。在广袤的农村,因病、因灾、因突发事件致贫的家庭比比皆是。
来到大庙村一组陈善平家,老远就看见一个中年男子拿着大扫帚在扫路上的积雪。
“老陈,来客了,赵书记来看你们了。”村文书贾骏老远就大声叫喊着。
“老陈,什么时候回来的,在外打工很辛苦吧?工资给你结清了吧?”一见面县疾控中心支部书记赵丽就对她的包保户陈善平问道。
赵丽这是第三次上陈善平的家。今年46 岁的陈善平常年在外打工,因没有技术只有在建筑工地上做杂活打小工,16岁的大女儿和9岁的小儿子均在大庙乡九年一贯制学校读书,妻子一人在家支撑着。
了解到陈善平开年就要将老房子拆掉在旧址新建房屋时,赵丽细心地叮嘱:“先把建房手续办好,把毛路修好,拉材料方便,拆盖房子一定要注意安全。”她像长辈一样细细的嘱咐着。
看望毕包保对象后,大家来到村委会二楼,驻村乡干部和村书记详细介绍大庙村2016年整村脱贫规划。
“在农业发展方面,管护好已发展的250亩核桃基地,帮助18户贫困户养牛脱贫,12户养羊,10户养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底完成全村3公里通组水泥路面硬化,完成3、4、5、6组4处饮水点建设,解决130户群众人畜饮水问题。”
听着村干部的介绍,刘兴宝和赵丽拿笔详细地记着,不时插话询问。
不知不觉中已到了13时50分,在工作人员的悄声提醒下,才感觉到肚子有点饿了。
雪,越下越大。
返程途中,不时遇到碰撞的面目全非或翻在边沟的车辆横在路边,交通警察的车辆闪着警灯鸣着警笛提示着过往车辆和行人要注意安全。县疾控中心的两辆车一前一后平稳地行驶在乡村道路上。
再大的风雪,也阻挡不了我们帮扶的路!(沈开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