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莫在“朋友圈”里“触雷”
发布时间: 2015-11-09 14:34 来源: 编辑:贺荣靖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王信平

  故意在微信、微博等信息网络上传播虚假信息最高可判7年——本月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中这条新增规定,无疑引发“朋友圈”的巨大震动。根据司法解释:“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已成为新的罪名。——法律这样告诉我们:“朋友圈”不仅仅是我们狂欢的“乐园”,“朋友圈”里也有“雷”。
  这意味着,无论你是享有公众影响力的媒体或“大V”,还是你我这样一个芸芸众生普通网民,在微信、微博、客户端上发布消息,要对信息的准确性负责了——再像过去那样“想着编”、“随手转”,快意江湖,可能就真的“触雷”了!
  互联网时代,在浮躁的社会心态下,很多人都梦想着成为网络江湖里的“主宰”,“抢先”、“占位”成心理常态,大家都想争当“信息的第一发布者”,来寻求被关注和“围观”的良好“赶脚”。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信息的发布者对信息的把握往往是图“快”而不求“准”。殊不知,正是这种“只快不准”的信息源,就像一次次鼓吹“狼来了”的小孩,最终损害的是自己。
  网谣“野蛮生长”已成社会公害。以爱心转发,甚至无心转发,却造成“乌龙”事件的例子屡见不鲜。而刻意造谣,危害更为严重。今年7月16日,不少竹山人在QQ群或微信朋友圈看到过这样一条消息:竹山出现新疆暴恐分子,在县城杀人了,公安机关已抓捕其中两名。并配有各类“爆料”照片,言之凿凿的肯定事件的真实性,最后“善意”提醒市民夜晚不要出门等等……随后两天,该谣言开始在小县城迅速发酵,一时间人心惶惶,小孩不敢出门,女人不敢上街。而事实并未那么“吓人”。——这些在“朋友圈”里滥发乱转虚假信息的微粉们,真该庆幸了——幸亏不是11月1日!
  在QQ、微博、微信等朋友圈、群组中的谣言,“看上去很真”,让人防不胜防,使人不经意间就成为了传谣的“帮凶”。然而,在信息过载的今天,公众更尊重和依赖的还是“靠谱”信息;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法律,还有道德和底线。身处“朋友圈”,你的每一条信息都可能会影响你身边很多人,你的人格形象会因为你的信息而成长;一旦失信于人,你将无可避免陷入“信誉毁掉只需两三天,重建何止两三年”的尴尬境地。这种代价,有时,真的比法律的惩罚还要昂贵。
  作为一个知性的网络公民,主动斩断谣言的“长舌头”,“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守住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才是避免和杜绝给自己留下不光彩“案底”的上上之选。
  发布信息,还是“悠着点”好!——元芳这样说。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