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争当“生态竹山”的“守卫者”
发布时间: 2015-06-24 11:17 来源: 编辑:岳文静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山青青,水蓝蓝,是经济发展后人类社会的梦想追求;保护生态,呵护环境,已成为国际共识。努力建设“山水绿城、生态玉都”,是县委县政府对竹山发展的精准定位,也是回应“绿满荆楚”行动、落实市委“外修生态,内修人文”重大方略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开创了一条切合竹山实际的生态发展之路,并先后获得国家和省市一系列荣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已经成为竹山最大特色和最宝贵财富。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实现生态文明的“竹山梦”,从宏观上来说,是党委政府的既定战略,是强县富民的“助推器”。但从微观来看,它关系到我们的幸福指数,是每一个竹山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县力倡生态文明的时代浪潮里,我们每个公民都是生态建设者,都应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改变改善身边环境做起,在共建共享中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果实。
  “外修生态”,关键在不断涵养“生态价值观”。地处秦巴山区的竹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生态是最大的发展优势和政治任务。只有不断凝聚转型为“绿富美”的共识,让生态发展的理念真正“走心”和过脑,才能让绿色发展的“公民意识”植根深处,进而形成人人遵循“生态公约”的良好风尚。
  共建生态竹山,要持续对不良“陋习”做“减法”。在全民呼唤绿色、共建生态文明的今天,我们身边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态”现象:散布遛弯时,有人乱丢垃圾杂物,身后“遍地狼藉”;河堤游玩健身,有人随意“践踏”草坪,“任性”攀摘花木;更有甚者,为了一己私利,肆意偷挖盗采绿松石,导致山体破坏、林地损毁,青山处处有“伤痕”……这些行为,破坏了我们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与十星文明策源地的竹山形象极不相符。
  敬畏自然,才有文明;尊重生态,才有发展。作为转型升级的受益者,我们不仅要身体力行,更要自发的对不良行为进行抵制和劝止。只有人人争当“生态竹山”的“守卫者”,身处其中的我们才会分享更多的生态红利。
  绿水青山,是我们每一个竹山人的共同财富。唯有你我同心,精心呵护,努力守卫,我们的生活才可能在天蓝、地绿、水清的升腾中越来越出彩,我们的子孙后代才有“大树”好乘凉。(王信平)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