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编者按:2013年2月市委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发展理念,当年10月召开的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正式将“外修生态、内修人文”作为十堰发展的重大方略。到目前,内外兼修取得了累累硕果。如何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如何进一步用这一方略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凝聚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如何在实践中持续加大力度、找准内外兼修的着力点和工作重点?本报从今日起连续推出系列评论五篇:《发展理念的可贵探索》、《科学谋略的宽广视野》、《生态文明的生动诠释》、《转型升级的全新路径》、《一以贯之的行动指南》,敬请垂注。
“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是实践探索的产物,是发展理念的创新。
这一发展理念的提出和确立,是我市在发展战略上的又一突破。近年来,市委坚持从十堰的基本市情出发,积极探索和完善新的发展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迈出新的步伐。从 “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到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 “四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五位一体”,新发展观念日渐深入人心,内容不断丰富,构想不断完善。 “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脱颖而出。
理念创新,就是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 “外修生态、内修人文”,不是被动的策略性选择,而是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的主动作为,是发展理念嬗变之路上的重大突破;是准确把握国情省情市情,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相得益彰的结晶。在“为谁发展”上高扬人本旗帜,在 “怎样发展”上坚持科学要求,经济发展和生态人文建设相辅相成。无论是从宏观形势变化、县域经济发展看,还是从社会现状、群众意愿和十堰特殊地理位置看,这一科学的理念,都体现出市委对于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和深入实践。它既是落实中央、省委部署,推进 “四个全面”和 “一元多层次”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生态和水质安全,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使命;更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加快十堰转型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
理念的创新,必然对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我们欣喜地看到,“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提出两年多来,全市上下结合各自实际,积极创新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干部作风得到优化,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创新活力得到释放……走出了一条符合十堰实际的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不懈地探索,“外修生态、内修人文”这一“十堰理念”,赋予了发展全新内涵,开辟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天地,引领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用如椽大笔书写美丽中国梦的十堰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