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贺昕:关于“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5-05-27 09:13 来源: 编辑:操儒舜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加快经济转型   实现绿色发展
——关于“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思考
 贺昕(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


  “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是新时期实现经济科学发展的新路径、人与自然和谐的新方式、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模式。市委、市政府把“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十堰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重大方略,这对竹山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产业,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和谐发展,既是竹山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发展生态经济,增强竹山绿色发展的支撑力。绿色发展是竹山的基本底色,生态资源是竹山的最大优势。要紧紧围绕绿色发展这条主线,进一步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推动资源利用、生产方式、消费观念、增长模式的转变,尽快实现由主要依靠资本和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与知识投入的转变。要按照可持续、可循环的思路,以基本形成产业基础的“两绿三生”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强县。
  二是要打造绿色产业,增强竹山生态经济的硬实力。生态产业是生态经济的核心,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赢目标的有效载体。要坚定不移地构建以生态工业为支撑,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旅游、生态城镇和环保型服务业为重点的生态产业体系。要按照“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链式化延伸、企业集聚化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的要求,加快推进产业、产品和企业结构转型升级,培植和壮大 “两绿三生”产业体系。要积极调整产业比重,加快提升二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把竹山现有的“二三一”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为“三二一”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水平的优化提升。
  三是要加快循环利用,增强竹山科学发展的后发力。循环利用是生态经济的基本要素。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要求,加快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推进企业生态技术改造,引导企业依靠科技进步,通过机制、技术、管理创新和源头、过程、末端控制,走清洁化生产之路,以企业内部循环实现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最大化。要按照“企业集聚化、土地集约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加快“一区五园”建设,最终实现园区工业“一园一业”。要引导企业根据园区规划链条集约发展,拉长园区产业链和物质循环链,实现园区内资源、原料、废料内部循环,形成“企业→技术→产业→企业”链的循环生产。
  四是要培育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持续发展的软实力。企业要有追求、法人要有信仰。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努力营造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培育企业文化,大力弘扬“优质、高效、诚信、创新”的企业精神,突出抓好企业形象、经营、管理、人本、环境、安全、科技和文体等八大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逐步实现员工价值取向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员工行为与企业利益相一致,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培养知识型职工,培育企业特色文化,提升企业内外形象,为企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五是要营造发展气场,提升竹山对外开放的吸引力。制定和完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城镇和环保型服务业发展规划。大力营造亲商、重商、爱商、护商、安商、富商的舆论导向,落实和完善一站式服务,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鼓励创业投资,推动全民创业。全面落实促进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完善技术开发创新、人才培育引进机制等各项配套政策,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力保障。完善金融资本市场结构,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充分挖掘女娲文化、“十星”文化、上庸文化和堵河文化,积极开发体现竹山自然山水、生态资源特色和倡导生态文明、普及生态知识的新型文化产业,为绿色发展提供基础文化支撑,让绿色和生态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使绿色、人文成为竹山对外的响亮名片。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