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锐(双台乡党委书记)
“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提法,突出体现了发展理念的变化,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理念的养成和公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我们应该主动把握两大文明融合发展的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在转型发展上赢得先机,走在前列。
“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核心和要义在“修”。
首先在认知上,重在转变观念,知晓“修”的内容。要将“外修生态内修人文”融入到我们的生产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它。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种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修”的内容和成果。要修生态。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是竹山最宝贵的财富,最突出的优势,也是最大的后发潜力,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的清新理念,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科学发展,更多的创造富出绿色、身居绿色、生活绿色的绿色福利,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增长方式必须是资源利用最佳、能源污染最少、生态经济效益最大。要注重生态文明理念的养成,营造人人热爱生态环境、自觉参与生态建设、共同维护生态成果的浓厚氛围。要修人文。人文和生态有必然的联系,人文最终要体现在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上,生产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是人文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无论生产、生活都不能透支生态,生态建设的速度要大于生产和生活的消耗速度。而人文又重在重建人的精神境界,让人自觉接受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一个人具有自然长相和精神长相,自然长相靠父母决定,精神长相靠文化决定,要通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气概。要消除一个错误认识,通过修人文、修生态不是消极地回归鸡犬相闻的浪漫田园,而是要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素养提升协调起来,更加积极地珍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生产生活方式。
其次在认同上,重在得到实惠,共享“修”的福利。认知属于理念范畴,只有将“外修生态内修人文”贯穿到制度、政策、措施的方方面面,找准切入点,实现一体化,真正为人民而“修”,真正融入到生产生活现实,反映到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诉求和精神生活需求上,人们才会自觉的认同。
第三在认真上,重在抓出成效,完善“修”的机制。只有态度认真,机制过硬,才能“修”出正果。要健全领导机制、监管机制、考评机制、奖惩机制,通过机制建设和制度安排,让“内修人文外修生态”成为各行各业、全体公民日常生活、工作的基本遵循。只要我们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竹山必将能成为绿色的宝库、动物的王国和享誉全国的精神道德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