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时代潮流中,每一个“大众”都成为了潜在的“创客”。在我们畅游驰骋的同时,也要守好法制的底线和道德的边界,这也是网络法治化、道德化的题中之义。
网络社会是法治社会,失去底线的“任性”犹如作茧自缚。网络“大V”中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违法案件中,恶意散布类似“别针换别墅”、“干爹门”等假新闻、假消息,极大的耗费了社会资源、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名副其实的“网络祸水”。其造谣传谣不菲获利的代价,是大量网民的善意被蒙蔽利用,是群众的正义感被肆意亵渎践踏,是社会公信力的被恶意透支,更是自己被绳之以法的枷锁自制。
网络的“虚拟生态”也是时代精神的重要标杆,是社会法治进程、文明进步的“晴雨表”。然而,冲动的情绪,心理的偏差以及大众无意识的认同,都会造成负面信息的传播,这不仅仅欺骗了网民们的情感,更混淆了网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危害到了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团结。不实信息“犹如虎”,是社会生活的“洪水猛兽”。
以微知著,互联网亦是民族文化的“桥头堡”、国家实力竞争的“主战场”。网络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映射,关乎国家的声誉和民族的形象。互联网是就是一个 “留声机”和“扩音器”,任何一个细节的放大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尤其是不良信息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公众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还危害国家、政府的公信力,最终损害的依然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流言止于智者。我们绝不能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打酱油者”,应当大胆地同网络上的杂音噪音、歪风邪气作斗争,秉承一份坚定的信念、肩负一份勇敢的担当,努力做网络文明的“传播者”,主动用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方能为实现生态绿色的 “竹山梦”凝聚更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