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镇百里河村位于竹山南部,距县城68公里处,版图面积73平方公里,全村辖5个组276户1041人,是全县边远极贫村之一。2013年贫困人口59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3%。百里河村是革命老区。1946年7月,奉中央军委命令,由王树声、罗厚福率领的中原突围南路部队共2.2万人,进军至十堰均(县)郧(县)房(县)竹(竹山、竹溪县)地区,创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新四军向西南撤离时,曾在百里河鹿池子召开会议,被誉为新四军的“遵义会议”,为中原突围打下坚实基础,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和革命先烈留下的战斗遗迹,激励着后人并世代传承。随着国家扶贫力度加大,百里河纳入革命老区重点村建设。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支持下,村级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生态环境得天独厚。1999年,为支持林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碾坪村、百里村和羚羊村(现合并为百里河村)整体划归县林业局管理,成立了国有九华林场百里河分场,实行以场代村管理模式。十余年来,百里河共退耕还林6000余亩,人工造林4万余亩,国有林面积达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95%,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国家退耕还林和生态林建设工程作出了巨大贡献。据科学检测,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较高(每立方厘米超过5万个),是天然氧吧和避暑养生胜地。这里水质清澈、环境幽静、民风淳朴,可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十多年来,为全力保护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各项惠民政策、社会事务管理上出现了管理真空,社会事业得不到良好发展,交通、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停滞,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常住人口由上世纪90年代末的3000余人锐减到目前的980余人。2012年底,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仅有1500元。为改善百里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破解管理缺位难题,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于2013年1月起,百里河分场行政事务划归官渡镇管理,进一步理清了行政管理体制。两年来,在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基础设施日益改善。一是修通组公路。2013年3月,为解决碾坪40余户群众出行难问题,我们克服了资金严重不足等问题,毅然修通了全长9.1公里的公路。今年5月份,又新修碾坪到百里循环公路6公路,彻底解决了群众物资运输靠肩挑背驮的落后面貌。7月份,又对碾坪7.5公里道路进行硬化,累计投资达270万元。二是建人畜饮水。为了使全村300户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由县水务部门投资8万多元,新建3处4千多米人畜饮水工程并投入使用。甘甜的山泉水从山间引到千家万户,滋润到群众的心田。三是清理河道。我们本着“把官渡当景区建,把农户当景点建”的原则,力争将百里河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示范区、4A级景点的先行区、养生休闲度假区。为此,投资30多万元对百里河集中安置点河道进行清理整治,修建河堤170余米,栽植垂柳100多株,一幅田园风光展现在百里河,也成为该村又一道亮丽风景线。四是修连心桥。针对鲁班峡口原来桥梁已成危桥,遇到雨雪天气车辆和行人安全隐患大的实际,积极争取国烟扶贫项目,投资20余万元新建桥梁一座,使群众安全得到保障。
三、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为解决群众产业发展难、增收致富难问题,组织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实地调研,紧紧围绕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由种粮食作物向种经济作物转型,实现群众由以前的“守山空叹”到”靠山致富”。近年来,按照镇党委政府确定的“一主三辅五特产业”发展布局,该村因地制宜对每户实施“精准扶贫”,选定致富项目。形成了以林特经济、药材种植、林下魔竽、蜜蜂养殖等特色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全村现已种植核桃1000亩,中药材种植300亩,林下魔竽250亩,养蜂产业成为全镇亮点示范产业,山羊养殖大户达8户。实现了“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农村人均收入由上年的1500元发展到2013年4081元。
四、民生福祉不断改善。该村属于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逐步将困难群众从高山往低山迁移,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是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点。2013年,在羚羊安置点对十分陈旧的房屋进行集中改造,新建10户房屋已如期搬入新居。今年4月份,在百里启动第二批集中安置点,共13户困难群众建房已全面开工,预计10月底可全部竣工。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全面消除农村土房、危房改造,解决群众居住条件落后面貌。村级办公活动无场所,党员干部无阵地,群众办事无处找,30多名学生在上世纪70年代建设的危房中学习,诸多实际困难是党委政府最为纠结的烦心事。“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标语时刻萦绕在我们耳边。为此,我们于去年6月份投资80余万元,新建百里河教学点、村级卫生室和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群众就学难、就医难、办事难问题得到彻底改善。
五、生态旅游初见雏形。百里河奇特的山水资源也为百里人民留下一笔宝贵财富。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探秘武陵峡、养生百里河”是官渡打造旅游品牌的形象宣传语。按照“绿色可餐、绿色可居、绿色可依、绿色可游”的思路,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品农家事”为特色,把百里河生态旅游区建设成为融长寿文化创意、民俗文化展示、传统工艺体验、特色产业布局、生态休闲观光及避暑养生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养生文化,力争建设成为十堰南部旅游线路上知名和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乡村养生度假品牌。
如今的百里河,处处涌动着勃勃生机:庸派“小洋楼”整齐划一成行,白墙黑瓦民房掩映在绿树成荫之中,房前屋后环境整洁亮丽,错落有致摆放的蜂箱成为百里人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并被北京农业大学教授誉为“甜蜜的事业”。“户户有致富产业”使百里人民昂首迈步奔向康庄大道。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宜居、和谐、养生、文明的美丽乡村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