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加强城乡社区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
发布时间: 2011-12-22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区是城乡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的最基层组织,是社会管理的基础。随着城乡一体化速度的加快,新老居民、本地人、外地人同居一区,关系复杂、矛盾多发、诉求多元,对社会管理形成新挑战。要从社区新的功能定位出发,积极探索新的社区发展和管理模式,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着力把城乡社区建成加强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综合平台。 
  一、合理设置社区范围。要统筹规划,科学定位,确立城乡社区建设“一村一社区”、“一居一社区”的基本模式。社区设置以村(居)设置为宜,称谓为“XX社区村民委员会”、“XX社区居民委员会”。农村社区定位在村委员一级,体现了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和农村工作现状的统一。城镇社区定位在居委员一级,体现了城市社区建设任务和居民自治的统一。原则上,社区规模按照0.5万人至1万人控制,农村社区以现有的建制村为范围划定,即一个建制村划定为一个农村社区。对确实因地缘关系、居民组织关系紧密而不宜优化设置的大型社区,要结合居民服务的需要,可建立社区工作站,实行社区村(居)委会管理下的专业服务。 
  二、配强社区的工作力量。社区党组织至少配备专职党建工作者1名,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的社区,设1名专职副书记或专职党建工作者;党员人数100名以上(含100名)的社区,根据需要可适当增设专职党建工作者。社区村(居)委会由主任1人、副主任1至2人、委员共5至9人组成,1000户以下的设置5人,1000-2000户的设置7人,2000户以上的设置9人。社区服务站按照社区实有户数配备工作人员,原则上按每500户1人配备。社区服务站一般设站长、副站长各1名,原则上专设,也可由社区党组织或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兼任;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相关人员与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可视情况适度交叉任职。政府购买的社区公益性岗位纳入社区服务站。 
  三、规范社区基础设施配置。所有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不少于600平方米,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不少于800平方米,必须建有“一点(健身点)、两栏(公开栏、宣传栏)、三站(卫生计生服务站、劳动保障站、公共服务站)、九室(党组织办公室、村居委会办公室、财务室、信息室、教育培训室、图书阅览室、信访调解室、警务室、多功能活动室)”,其中用于公益性服务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3以上。一是采取新建、改扩建、购买以及落实配建指标、资源整合利用等多种方式,使社区的办公和服务用房达到350平方米左右。其中,社区服务站工作和服务用房相对独立使用,“一门式”服务用房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其所在地应交通便利,居民居住相对集中,服务半径合理,便于服务开展和居民办事。二是社区配备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实行统一标识。三是配备能够满足工作需要的电脑、打印机、电话、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 
  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组织。重点培育发展三类社区中介组织,即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农村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农村社区民间组织。要在社区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上建立协会、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上建立协会、在农民最需要服务的项目上建立协会、在党员干部发挥作用突出的地方建立协会,使之成为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成为服务的有效载体。根据社区村民的需要,成立社会互助救助、环境卫生监督、民间纠纷调解、文体娱乐活动等活动类、维权类、慈善类等社区民间组织,使每一位村居民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找到温暖的组织,每一项政府服务都能找到社区承接的组织。 
  五、规范完善社区制度。完善社区党组织工作制度、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社区服务站工作制度、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参与制度、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楼门院管理制度、业主委员会工作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一口受理制度、事项公开制度、首问责任制度、分办落实制度、项目管理制度、组织协调制度、投诉处理制度等规范的业务管理制度,制订规范的服务流程示意图和工作台账,对受理事项、办理过程、办理时间、办复结果进行动态跟踪,全程监控,保证受理事项及时办理和反馈。实现社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六、规范社区经费保障。一是加大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力度。要将社区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原已规划的各小区居民公共场地和设施一律不得改作它用,擅自改变规划用途的,要予以纠正,还公益设施于民。二是切实落实社区居委会基本保障经费。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以及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生育、工伤保险。三是社区协助完成上级行政部门有关工作事项所需经费,按照“费随事转”原则,由相关部门转移拨付。 
  七、健全城乡社区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乡镇指导、社区村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一是县级领导亲自抓,建立分片、分线联系创建工作机制,实行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条块有机结合。二是把城乡社区建设纳入县委、政府目标管理,年终考核兑现。三是实行网格化管理消除盲区,按照“属地管理、共建共创”的原则,在社区内划分成无数个小块,县直各单位为各网格责任单位,实行县属各部门联系和参与社区创建工作,把交通管护、街路清扫、垃圾清运、市政设施维护维修等工作分片分派。切实帮助解决网格区域内老百姓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收集了解民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落实“三重组织生活”。按照“每季度走访一遍网格区域内所有住户”的要求,搞好网格区域内所有居(村)民户的建卡立档工作,单位领导和职工深入网格责任区域的到户率达到100%,网格区域内的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0%以上,群众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建立网格管理责任县级领导定期到社区接访制度。按照网格管理的区域划分,每半月安排一名县级领导定期到所联系的社区进行接访,收集了解民情民意,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处理、化解矛盾纠纷,指导基层开展群众工作。(竹山县民政局局长  王世国)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