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建设生态文明新竹山
——赴鄂州、仙湖、宜昌学习体会
陶俊中
2010年9月6日至9日,我有幸参加县委组织的考察团,先后到鄂州、仙湖实验区,宜昌夷陵区考察学习农村城乡一体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在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围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应采取的对策,如何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谈谈学习考察体会。
一、鄂州、仙湖实验区,宜昌夷陵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特点。
这此考察学习所到之处,令人耳目一新,畅通的道路,平坦的小桥,整洁亮丽的村庄,民风纯朴的人家,科学规范的工业园区建设,无不给人留下记忆,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科学规划,创新机制。考察学习的乡镇都编制了详细的规划,明确重点建设区域,重点产业,集镇功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公共服务体系(1+8模式)建设,并按规划内容召开会议,提交广大农民讨论,修改,张榜公布,特别是便民服务中心,医务室,文化广场、商贸中心等,使过去城里人享受的,现在农民也享受了。
洪湖是仙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验区的重点区域。我们在曹市、万全两镇考察感到规划科学,机制创新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中之重。他们把农民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特别是曹市为把农村环境整治推向具体,家家建沼气池,户户建垃圾箱,统一运输,统一处理;实行门前屋后四清四洁,定期检查通报,无论是中心村,还是重点村都达到了实验要求,为我们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宝贵的教材。
2、整治项目资金,实行技术服务
鄂州池湖、横山、横大、洪湖曹市、万全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省委、省政府划定的示范区,实验区优惠的政策,科学包装项目,争取土地整治资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交通建设资金、危房改造资金等一大批惠农资金的整合,实行全程监督;强力推进“1+8”服务体系,使便民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医疗卫生、学校建设,农家购物超市,使农村人也享受了到城市生活。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倾重。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农村环境显著改善。
3、产业支撑、农民增收
考察中我们看到池湖、横山、恒大社区都有工业园建设,都有产业支撑,工业园区规划令人振奋,项目符合本地实际,洪湖万全镇不断壮大水产业、粮食、畜牧、棉花、蔬菜等特色产业,壮大产业链,宜昌夷陵2个村不仅发展惠民生园的绿色产业,充分利用三峡电力优势,开发矿产资源,年产值达到20多亿元。池湖村金刚石集团利用当地老百姓人力资源,到企业打工,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使我们深深感到产业群的壮大、为工农互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农民收入的增加,为农村人居条件和环境改善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保证。
二、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实现我县农村科学发展的思考与建设
当前,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我认为主要是农村整体面貌脏乱差;水污染与水生态问题突出;畜禽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落后的秸秆焚烧和淘汰的生产设施向农村转移;城乡一体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缺乏资金等。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机制体制不健全,农村规划滞后或执行不到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农村环保组织分散,监管能力薄弱。
解决存在问题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狠抓落实。
1、抓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建立由部门组成的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城乡领导机构,牵头协调解决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二是建立考核体系。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到乡镇,到村组。签订目标责任书,使环境保护工作到边到底。
2、抓规划 ,统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规划要与实际相结合,与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村生活方式相结合,与村镇、农庄布局相结合。统筹规划山、水、林、田、滩、草、房、厕、池、管、线,合理布局建设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将引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排放,垃圾集中堆存,畜禽圈舍建设,改厕改灶、四旁绿化、从源头上防范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抓整治,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首先,要全面加强小城镇建设。农村城镇化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解决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必由之路。要按照“做大做优”重点中心镇,“做特做强”特色镇的要求,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其次,要扎实推进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通过疏浚一批重点河道,整治一批村庄河塘实现农村水系引排能力明显提高,村庄水环境明显改善,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保障。第三,要本着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推动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在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地区采用分散式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在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方推进污水集中处理;第四,因地制宜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城镇周边、城郊结合部、重要水系、高速公路和国道沿线要充分依托现有城镇垃圾处理设施,推广城乡一体化处理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和规模较大的村庄建立垃圾站,对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提倡资源化利用或集中处理。充分依托现有的城镇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推广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引导农民改变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随意丢弃的传统陋习。
4、抓投入,加大农村环保资金和技术扶持。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渠道的农村环境建设投融资机构,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水源地保护,农村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地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
5、抓创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破解农业污染难题。要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抓手,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形成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与能源利用的良性循环。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原则,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秸秆气及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结合本地实际,鼓励村民使用沼气,采用一户一池或多户一池联建的方式,将农户粪便和畜禽废物资源化。鼓励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实施生态型、循环型的新型养殖模式。推广运用节能技术,大力进行节能实施的推广与改造,改变目前农村生活用能方式和习惯。积极推进农田内循环,推广稻—菜—鱼(虾)—鸭循环模式;积极推进种养循环,推广畜禽养殖小区猪—沼—鱼(菜、稻、果、茶)循环模式;积极推广生态链循环,推广秸秆—牧—沼—粮(果、茶)、木材废弃物—香菇(黑木耳、),秸秆——畜禽粪便——蘑菇——粮(菜、果、茶)等循环模式,鼓励农民变“三废“(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为“三料”(肥料、饲料、燃料),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活垃圾污水、畜禽养殖废物的无害化处理。
6、抓创建,积极向上争取治理资金。与城市环保以“罚”为主有所不同,国家对农村环保采取“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措施。对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整治成绩突出的乡镇,中央、省级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促治”,对积极开展环境生态示范创建并达标的区域实行“以奖代补”。因此,我县要积极与国家农村环保政策搞好对接,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在全县大力推广农村环保“两清”(清洁种植、清洁养殖)、“两减”(农药和化肥减量化)、“两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两创”(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国家生态村)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保新模式,实现覆盖城乡、惠及全县人民的碧水蓝天。在此基础上创建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环境优美社区、生态村。以此为平台,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省级“以奖促治”、“以奖代补”资金,不断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实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
7、抓宣传,着力提高农民环境意识。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必须紧紧依靠乡镇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农民的具体行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全面落实“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和“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努力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思,要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环保工作,要面向群众加强环境理论、社会公德的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逐步将环境保护、改善生态、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的意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要普及综合防治技术,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转变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地维护、建设良好的农村环境。
总之,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为达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竹山的奋斗目标,促进竹山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我们必须统筹做好城乡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努力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方向迈进。(作者系县环保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