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风雨中耕耘 汗水中收获
发布时间: 2009-07-01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沈贤勇

 

  我叫沈贤勇,现任官渡镇楼房村党支部书记。我们楼房村是解放前中共竹南县委所在地,也是官渡镇最偏远的一个高山贫困村,全村5个村民小组,225户,1123人,版图面积4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近几年来,我们依托广阔的山场资源和独特的高山小气候,大力发展烟叶产业,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58元,仅烟叶单项收入就占其中的80%,比2002年没有发展烟叶以前净增2433元,全村90%以上的农户都有存款,80%的农户有摩托车、冰箱、彩电、洗衣机、手机等家用电器,使一个昔日的贫困村逐步发展成为享誉全省的“千亩烟叶种植示范村”。
  1993年高中毕业后,我被官渡镇政府聘为临时工,先后从事过政府后勤、镇办企业、计划生育等工作。2002年,我被下派到最偏远落后的楼房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并一干就是八年。当年的楼房村,吃的是救济粮,喝的是天河水,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茅草房,自然条件恶劣,工作环境复杂,干群关系紧张。召开群众会,干部在台上讲政策,群众在台下定对策,工作开展举步维艰,前几任村干部没有一个干长的,先后都撂了挑子走人。当时,妻子和亲戚朋友都劝我说:“你去了,划不来,当村干部不仅人辛苦,而且待遇又低,养家糊口都成问题,还不如趁年轻出去闯一闯。”实话说,当时我也不想干,连外出打工的地方都联系好了,但是面对镇党委、政府对我的信任,我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和想把一个落后村盘出个样儿的激情,一头扎进了楼房村的大山深处。
  进村之后,我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走访座谈。一个月下来,我翻山越岭跑遍了全村各个角落,不仅摸清了全村所有农户的基本情况,也找准了产生问题和矛盾的根源:那就是只要群众的“穷根”一天不除,老百姓的怨气一天也难消。要想打开工作局面,必须选准一条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我们楼房村除了高山,就再也没有别的优势资源,群众靠什么致富,一直是让我寝食不安的难题。想前思后,我决定还是在土地上“生经”。当看到与我们邻近乡的部分群众靠种植烤烟致了富,我就想,不行我们也种烟。为了慎重起见,我带着村里土壤样本和气候数据多处求经问道,经过检测对比,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可以种烟。于是,2003年初,我在全村的党员群众大会上响亮地提出了“烟叶兴村”的发展目标。
  可什么事情都没有那么一帆风顺。在我上任以前,楼房村曾先后发展过黄姜、药材产业,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老百姓对村上号召的事情存在一种抵触情绪。记得2003年那个正月,我和村上几名干部只在家过了三天年,剩下的时间每天都在劝东家、求西家,不厌其烦地替他们算经济帐,鼓励他们种植烤烟。可老百姓一听说村上的干部找他们种烟,要么有的一口回绝,要么有的干脆关门上锁躲到一边,一天跑到晚不仅弄不到饭吃,还讨了一肚子的苦水。可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记得当年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发展了11户烟农,种植面积仅有80亩。由于缺乏经验,配套设施建设和技术指导没有跟上,致使有一半烟农亏本,这个结果不亚于给了我“当头一闷棍”。
  痛定思痛,使我重新认识到:发展烟叶产业不仅要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更要讲科学。于是,我决定走“集中力量、发展大户、讲究科学、培植典型”的路子,让村民真正认识到我们楼房村不仅能种烟,而且还能种好烟。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抢抓县烟叶公司在我村驻点的机遇,邀请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技术员长年驻村提供技术服务。我更是吃住在烟农家,一边学习技术、一边督促工作,最长的一段时间有2个月没有下山回家。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全村发展的27户烟农,户户增收,其中有13户烟叶收入过了万元,看到烟农数着一沓沓的钞票,其他村民都心动了,主动要求种烟,我和村支两委当即决定趁势而上,迈开大步,扩大规模,确定了“人平一亩烟,户平过万元,全村过百万”的发展目标,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拥护。
  真正走上了规模化种植的道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不少新发展的烟农反映:种烟太麻烦了,特别是育苗、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自己压根儿掌握不好“火候”,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为了不打消老百姓刚涨起来的种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减少烟农的损失,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决定成立一个烟叶产业协会,把全村所有种植成功的烟叶大户组织起来,围绕烤烟种植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分别从中选取一批有一技之长的烟农组建了育苗、植保、技术指导3支服务队。头一年,我们村上把这3支服务队聘请过来,一方面组织他们带头抓好自家的烤烟生产,另一方面在其他烟农需要的时候积极上门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全部的服务费用由村上支付。这一招果然奏效,不仅有效解决了烟农种植管理水平不高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也减轻了我们村干部的工作量,同时也让服务队的烟农增加了收入。2004年,我们楼房村烤烟生产获得了一个大丰收。
  小有成就,我没有盲目自满。我知道,这只是我们楼房村发展烟叶产业迈出的第一步,要真正想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必须健全更完善的服务体系。同时,我也发现,当时的3支服务队仅能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不能解决烟叶配套基础设施管护不到位、山高路远烟农运输销售难的问题。于是,我们又动员有农业机械的烟农成立了1支运输服务队和1支机耕服务队,以村干部和有能力的党员为主组建了1支基础设施运行管护服务队。6支服务队,从烟叶育苗到移栽到田,从烟肥集中采购到运输到户,从烟田犁耕到烟叶烘烤,从病虫害防治到日常田间管理,从烟农技术培训到实地指导等,为烟农提供了“一条龙、全方位”的服务。烟农坐在家,只需一个电话,服务队就上门了,再也不担心劳力不足没人翻地、路远购肥拉煤不方便、水管不通没人管的问题了。老百姓种烟感觉越来越轻松,手里的现金越来越活套,最后服务费干脆自己掏,再也不麻烦村上了。我们村干部感觉越当越有味儿,工作越干越顺手,如今可以说是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了。我们这一做法,不仅得到了烟农的拥护,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同。今年2月3日市委陈书记在调研农业农村工作时,听取了我村组建烟叶服务队,服务烟叶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汇报后,连连称赞我们走对了一条好路子。5月10日,县委沈书记亲自深入我村调研烟叶生产后,高兴地说:“楼房村发展烟叶产业的成功实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典型案例。”
  在发展烟叶产业的同时,我们还积极抢抓烟水、烟电、烟路配套政策,致力把楼房村打造成南部山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先后新建了蓄水量达15000立方米的水窖、水池,铺设管网3万多米,从根本上解决了全村1000多人饮水困难及1500多亩烟田抗旱问题。全村新修了30公里的通村水泥路,修通了25公里的入组到户沙石路,新建了两座联通、移动机站,烟叶真正成为了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对于当初的选择,我无怨无悔,虽然我付出了很多,但我认为值得。如今的楼房村,已是旧貌换新颜,“满山缠玉带、遍地黄金叶”,老百姓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过得好。我们楼房村已成为“全县和谐文明新村”,我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先进个人和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去年10月,作为全省唯一的一位村级代表,我还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全国现代烟草农业论坛,我们村发展烟叶的经验,被国家烟草局称为“楼房模式”,要求在全国推广。今年,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村主职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中,我以综合分数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入围。这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心和决心,我将一如既往地发扬艰苦创业的作风,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