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路
我叫李晓路,现任深河乡党委副书记。根据乡党委分工,我分管移民工作,主抓深河乡集镇迁建工作。由于我天生皮肤较黑,加之担任集镇迁建指挥长后,整天过着风吹日晒,泥尘遮天的日子,现在大家都叫我“李黑子”。今天站在这里发言,我深感内心不安,因为我所做的工作太平凡了,只是尽到了一个普通党员干部应尽的职责。
深河乡属二期移民乡镇,全乡共有移民598户,2309人。其中集镇迁建规划占地180亩,开挖土石方70多万方,总投资1300万元,安置移民148户、582人,乡直机关13家,而工期仅有3个月。这么短的时间,要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当时,我认为是简直不可思议。加之深河乡新集镇要在原地重建,需要将原集镇73户、278人占地移民全部搬迁到过渡房,否则,场坪将不能正常施工,工作任务异常艰巨。集镇迁建启动后,提起移民搬迁,占地移民怨声载道,天天和乡村干部对着干,死活就是不肯搬。集镇迁建时间紧、任务重,如此耗下去,怎么得了!白天我和乡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一趟不行就两趟,不管移民脸有多难看,话有多难听,我总是一脸笑,香烟装了一遍又一遍;晚上和乡村干部召开碰头会,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安排下一步工作。那段时间,我和指挥部一班人,平均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正是凭着这种百折不挠、不厌其烦、软缠硬磨的精神,我们仅用一个月就征地150亩,搬迁移民48户,拆除旧房379间。
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分管过计划生育、基层组织建设、农业农村等工作,也打过不少硬仗,啃过不少硬骨头,还算是农村工作的一把好手,但作为集镇迁建指挥长,分管这么大的工程,我还是头一回。之前,我很少直接参与重大工程管理,更不说懂什么工程建设专业知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项目、恶劣的施工环境、复杂的规划图纸,头皮都是麻的。但我深知集镇迁建指挥长岗位特殊、责任重大,涉及百年大计,来不得半点马虎。领导也再三叮嘱我:不能当门外汉、不能当杂牌军。那段时间,我白天在工地,认真观察,细心记录;晚上回宿舍后虚心向专家请教,向工程技术人员取经,查看专业工程技术规范,琢磨工程技术图纸,慢慢的摸出了门道,进入了角色。在场坪开挖期间,我根据移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本着“以人为本、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分步推进”的原则,先后向领导和设计部门,提出了13条设计变更建议,都被设计单位和施工方采纳。在新集镇堤防工程中,为了既不突破集镇用地红线,又要扩大新集镇使用面积,我结合场坪回填料性质、长年蓄水高程、工程施工工艺等因素,反复测算,大胆提出防洪堤设计坡比由1:2.5调整为1:2,后被设计部门采纳,仅此一项,增加有效用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节省投资100多万元。
为了配合集镇迁建,乡政府3月份就全部拆迁完毕,集镇迁建指挥部只好租住农户房屋,可集镇附近好一点的房屋都租给了占地移民,找来找去,只租到了2间房屋,指挥部十几人要吃住办公,根本用不过来。我们就自己动手,用旧椽木檩料和花油布,在外面搭起了一间简易帐篷,4个人挤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帐篷内,转身都相当困难,冬天四处冒风、雨天到处漏水,夏天又如蒸笼。5月11日晚,狂风大作,暴雨突降,将我们帐篷顶上的花油布撕破,衣被等生活用品全部被大雨淋湿,我们顾不上指挥部的安危,首先想到的是场坪工地是不是有险情,居住在河边过渡房内的移民会不会有危险。于是我赶紧带着指挥部所有干部,冒着狂风暴雨,查看灾情。此时的集镇场坪工地已是一片汪洋,积满了雨水,预留的几个排洪沟已全部被泥石堵死,再不疏通,后果不堪设想。我一方面迅速向主要领导汇报,调度机械,增派人员;一方面组织人力,会同施工方,迅速开挖临时泄洪沟。安排好这边以后,我又马上赶到河堤边,逐户查看过渡房移民受灾情况,帮助他们搭建临时帐篷,抢搬工棚内水泥等物资,做好安抚工作。
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也许是我们的行动感动了移民,如今,集镇上的移民找我们办事客气多了,很多移民户遇到了一些小困难,干脆不麻烦我们了。深河村有个鄢从胜,新集镇建设把他的田地全部占完,但他又不需要搬迁,按政策他不能认定为移民,为此,他多次召集类似情况的30多户群众,围攻乡、村干部,阻绕集镇施工。我先后到他家去了11次,从最初“铁将军”把门,到后来只给我10分钟时间,再到后来我们一拍就是一上午,现在他干脆给我们当起了义务讲解员。每逢有不明政策的群众在移民指挥部吵闹时,他总会说:你看他们指挥部的同志,哪个不是成天一身汗、一身泥,吃不好,住不安,就凭他们为人处事的原则,我们那点小事他们早晚都会给我们解决好的!看到群众如此通情达理,看到新集镇建房一天一个样,我们吃那点苦、受那点累算的了什么!更让我深深地认识到:移民工作虽难,但只要我们把移民当亲人,一切想着移民群众,一切为了移民群众,一切依靠移民群众,什么困难都难不倒我们这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移民干部队伍,什么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去年6月12日,正值井双环库路建设的关键时刻,潘口电站施工区发生一起沉船事故,三死三伤,死伤的全部是我的亲人,有我的叔叔、婶娘。我接到电话犹如晴天霹雳,来不及洗去身上的灰尘,马上赶到事发现场,走到河口就听到了亲属们的嚎啕大哭声,我的心一阵阵揪痛。当我赶到时,老人和儿女们都哭的死去活来,亲戚家门正处在火头上,几个堂兄也正在打电话,四处吆喝人,准备抬棺材到政府闹事,并要阻挠坝区施工。当时,正是小河坪拆迁、坝区施工、导流洞开挖的关键时期,且亲戚家门都是移民,不能有半点风吹草动。是上前阻拦,是参与闹事,还是避而不管,对我来说都是痛苦的选择。做为一名党员,特别是直接参与移民工作的基层干部,我清楚的知道事件的严重性,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平息事态,化解矛盾,妥善处理。我迅速和当地镇村事故处理小组取得联系,了解事故发生的经过后,把亲戚家门中几个得高望重的长辈和堂兄弟们喊到一起,嘱咐他们冷静处理,不要扩大事态,不要提些无理要求。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大伯一杯滚烫的开水就砸到了我身上,大声说到:“不要忘记你娃子姓啥子,你要对的起你死去的叔叔和婶娘呀。”面对长辈们的指责,堂兄弟们的责怪,我没有发恼,静静的坐在一旁,甘当他们的“出气筒”。几个小时过去了,看到他们平静下来了,我给他们分析事故发生的经过,划分责任界限,提出解决方案,磨破了嘴皮说弯了腰,一直坐到凌晨3点多,才慢慢得到大多数亲戚家门的理解和接受。那段时间,白天我要到环库路巡回检查工程质量,督办工程进度;晚上还要驱车30多公里,到梅溪河帮家门操办丧事,安抚亲属情绪。前后历时12天,事情总算得到妥善解决,可我却落下了“六亲不认”的骂名。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目前,集镇迁建场坪工程已基本完工,宅基地划分正有序推进,移民建房也掀起了热潮。但我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更难啃的骨头还等着我们。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和战友们一道始终发扬不怕吃苦、连续作战的精神,继续冲锋在工程建设第一线、艰难工作的最前沿,为移民搬迁贡献自己全部力量,让各级领导放心,让移民群众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