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3000多年神庙浮雕出现“丁**到此一游”的涂鸦后,南京初中生“丁**”的真实身份被网友人肉出来。一方面,网友的愤怒之情扮演道德警察的角色和执法者的角色,压倒性地出现“惩治”“凶手”的言论;一方面,有人理性客观地提出“人肉搜索”是对“涂鸦者”的网络暴力。网络舆论的多种走向,似乎在提醒我们,自媒体的时代,人们对舆论的辨别力不断的加强,反思网络舆论也存在一定的底线。
从“药家鑫案”到“到此一游” 是否存在舆论杀人?
一个影响巨大、舆情沸腾的案子尘埃落定后,回过头来把当时舆论作为反思对象进行再认识,也不乏意义。透过舆情的发生、分野、交锋、博弈,有助于解析社会矛盾、社会心理、司法状况、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关系……
4月中旬,几家媒体连发评论,表达了大致相同的观点:药家鑫死于舆论。只不过,有的比较委婉,南都社论《复旦学生中毒案,舆论介入应恪守边界》说:“药家鑫一案之后,很多人都目睹了我们时代的公众舆论是怎样在法律杀死一个人之前,先在‘社会意义’上把他杀死的”;人民日报评论《靠什么打破“沉默的螺旋”》指药家鑫案中,当事人用道义“绑架”真相。
“网络暴力”的模式化发展路径
如今网络宽松的舆论环境,使得人们将其作为发泄自我情绪的途径。有一类事件几乎形成了模式化的发展路径:网友通过博客、微博爆料——网络热炒,将个体事件上升为国家民族根本——传统媒体跟进——各方发泄负面情绪——事件正面影响寥寥。
网络让今天的中国人习惯于批判性思维,“仇富”、“仇官”情绪加剧,遂产生了一种“网络暴民”。他们有着一种先入为主的相似观念,倘若某篇文章或者某件事情不对他们的口味,就群起攻击。但这种暴戾的心态使得其攻击并不都具备理性的判断。常常自诩为道德、良知的化身,却揭人隐私、信口谩骂。
网络舆论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人们借助网络监督政府、官员和所有公共机构,在民众和社会深受其害的腐败问题上,网络举报和迅速形成的舆论,事实上已经开辟出一条比现有任何反腐机构更为便捷、有效的路径,当然,网络在这方面担大任很有讽刺性。透过一波又一波网络舆论可以发现,中国人并不冷漠,而是在广泛社会事务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在所有成为社会热点的问题上有对公义和真相的渴求;在那些进入司法程序而又因某种原因引起公众关注的案子,药案以及公众借助网络发声的其他很多案子———夏俊峰案、唐慧诉劳教委案……,主流诉求是把审判置于阳光下、追求公正的审判。
从“药家鑫案”到“到此一游” 是否存在舆论杀人?
一个影响巨大、舆情沸腾的案子尘埃落定后,回过头来把当时舆论作为反思对象进行再认识,也不乏意义。透过舆情的发生、分野、交锋、博弈,有助于解析社会矛盾、社会心理、司法状况、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关系……
4月中旬,几家媒体连发评论,表达了大致相同的观点:药家鑫死于舆论。只不过,有的比较委婉,南都社论《复旦学生中毒案,舆论介入应恪守边界》说:“药家鑫一案之后,很多人都目睹了我们时代的公众舆论是怎样在法律杀死一个人之前,先在‘社会意义’上把他杀死的”;人民日报评论《靠什么打破“沉默的螺旋”》指药家鑫案中,当事人用道义“绑架”真相。
“网络暴力”的模式化发展路径
如今网络宽松的舆论环境,使得人们将其作为发泄自我情绪的途径。有一类事件几乎形成了模式化的发展路径:网友通过博客、微博爆料——网络热炒,将个体事件上升为国家民族根本——传统媒体跟进——各方发泄负面情绪——事件正面影响寥寥。
网络让今天的中国人习惯于批判性思维,“仇富”、“仇官”情绪加剧,遂产生了一种“网络暴民”。他们有着一种先入为主的相似观念,倘若某篇文章或者某件事情不对他们的口味,就群起攻击。但这种暴戾的心态使得其攻击并不都具备理性的判断。常常自诩为道德、良知的化身,却揭人隐私、信口谩骂。
网络舆论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人们借助网络监督政府、官员和所有公共机构,在民众和社会深受其害的腐败问题上,网络举报和迅速形成的舆论,事实上已经开辟出一条比现有任何反腐机构更为便捷、有效的路径,当然,网络在这方面担大任很有讽刺性。透过一波又一波网络舆论可以发现,中国人并不冷漠,而是在广泛社会事务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在所有成为社会热点的问题上有对公义和真相的渴求;在那些进入司法程序而又因某种原因引起公众关注的案子,药案以及公众借助网络发声的其他很多案子———夏俊峰案、唐慧诉劳教委案……,主流诉求是把审判置于阳光下、追求公正的审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