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人民群众的感受是小康的根本标准
发布时间: 2013-02-22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要坚持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不以省的总体小康代替县县建成小康;坚持多数城乡家庭达到全面小康的收入和生活标准,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坚持多数人民群众认可的全面小康实际成果,不能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直观感受
  尽快实现富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这一代贵州人的政治任务和神圣职责。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必须是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认可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小康。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是衡量小康的根本标准。
  要让人民群众感到有奔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我们要坚持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不以省的总体小康代替县县建成小康;坚持多数城乡家庭达到全面小康的收入和生活标准,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坚持多数人民群众认可的全面小康实际成果,不能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直观感受。这就要突出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三个核心指标。这些最能体现一个地方总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要坚持像关心亲人一样关心群众,像感受亲情一样感受民意。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觉得有希望、有奔头。
  要让人民群众尝到实在的甜头。小康社会应该是人民群众就业充分、收入满意、保障到位,社会和谐、平安、公平,生活环境优美,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增强。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需要解决的事情,特别要注重从吃、穿、住、行、医疗、文化、教育等方面,让群众能真切感受到日子越过越滋润,切身体会到生活越过越红火。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的知晓度和认同感。我们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将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形象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物化为力,只有让人民群众尝到实在的甜头,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
  党员干部要有劲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惠及人民群众的系统工程,更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建功立业、为人民服务的主战场。当前,贵州面临着外部机遇聚合、内部机遇凸显的“双重机遇”,具备了比较优势明显、后发优势突出的“双重优势”,肩负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各级党员干部要增强建成小康的自信,让全面建成小康的理念进入脑海,进入内心,融入血液,激情干事,激情创业。我们要给人民群众以发展的信心、跨越的信心、小康的信心,与群众心连心,上下一致,劲往一处使。只要这样,我们就能奋发有为,后发赶超,同步小康。(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