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网络反腐亟待走出三个困境
发布时间: 2009-11-20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18日考察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信息工作,强调要充分认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切实加强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网络信息收集、研判和处置工作,拓宽了解社情民意渠道,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这段话令人振奋!近年来,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极大改变着普通公民“话语权”的行使,营造出强烈的网络舆情生态,深刻冲击着传统反腐格局。3.38亿网民分散在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其监督力量不可小觑。

  众所周知,由于传统举报的高成本、高风险,尤其是举报人权利保护机制上的缺失,让举报人频频面临各种险境,使得举报人在得不到妥善保护的情况下要么选择了“封口”,要么转而寻求一种自我保护式的隐性举报。而网络传播的广泛、交流的便捷、身份的虚拟以及风险的缩小,都使得互联网成为“深喉”发音的极佳平台。在网站、论坛、博客等空间,通过短信、QQ、MSN等新兴媒介,网络公民竞相发起一次次“扒粪运动”,每个网民都是记者,每个博客都是媒体,每个帖子都是举报线索。从湖南“网络反腐第一案”的查处,到“一夫二妻”区委书记的“落网”,再到“史上最牛处级官员别墅群”曝光,及至“周久耕事件”以及最近辽宁阜新人大代表网上发帖举报政法委副书记吸毒淫乱等,“曝光—报道—评论—调查—处理”,几乎形成了网络反腐的路线图,昭示出网络舆情在反腐上的巨大威力。

  但是,网络舆情也面临着反腐的诸多困境。其一,有的官员在强大的网络曝光氛围中开始学会“隐蔽”,从而加大了反腐的难度。在过去,不少官员对于媒体监督经常是“不怕报纸点名,就怕电视曝光”,有论者认为现在恐怕是“报纸电视都不怕,就怕网上‘人肉’化”。尤其是“周久耕事件”之后,一些官员甚至患上“网络焦虑症”,更加注重个人言行。其二,网络舆情容易受到各种干扰。随着网络信息战的展开,一些专门“收钱替人消灾”的“删帖公司”随之出现,据称这些专业删帖者对于骂人帖、负面的信息等,无论是在新浪、搜狐,还是在百度、天涯,都能删除。在这种环境中,网络舆情会否被人为操控,针对官员的负面信息会否被“屏蔽”,都将变得更加诡异。其三,网络舆情尚未进入反腐的制度化通道。

  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对于反腐的效能发挥,依然取决于官方的“自觉”,而缺乏立法上的硬性规范与约束。实践中,公民因发帖而受到公权打击的事件时有发生,从一个侧面反射出网民话语权的“脆弱”与失守。

  可见,要让网络充分释放民间监督热情,让舆情充分助推官方反腐,还必须回到常态化的制度建设上来。如何构建网络舆情的汲取机制,利用网络的通道充分挖掘反腐的民意力量,将网络反腐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来源:《检察日报》)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