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就讲要确保保先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现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还讲确保学习实践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两个“群众满意工程”是一回事吗?应该说,把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活动打造成“群众满意工程”是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个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这次是对以前的坚持和延续,当然也有新的发展。
直观地看,这两个“群众满意工程”还是有区别的,保先时“群众满意工程”提的基本要求是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一条是得到了坚持和延续,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比如学习实践活动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绩于民、还权于民、让利于民、取信于民、造福于民”,等等。这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从“为民”到“于民”。那么这一字之差的变化有何重大的意义呢?
一是重心下移,施政更加贴近群众。从“为民”到“于民”的变化体现到施政路线上就是从过去“围着领导位子转”到现在“牵着领导鼻子走”的根本转变。这既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工作作风的转变。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绩于民”,就必须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做到干群面对面。没有基层群众的参与和点头,这一条就很难做到。
二是规定明确,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比如还权于民,都要拿出实际可行的方案。从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情况来看,好多地方都直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立足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削减和严格规范行政审批项目,把政府该管的管起来,管好了;不该管的坚决放手,交由社会中介代管或由群众民主管理。同样,这次农村推进土地流转,就是扩大了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自主权。
三是多点开源,群众受益更有保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绩于民,就是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和赋予群众更多的话语权;还权于民、让利于民,就是要采取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来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就是我们的党和政府以及党员干部必须以实际的工作表现和务实的工作业绩接受党和人民的共同检验。这些举措构成了群众受益的保障体系。
总之,从“为民”到“于民”这一字之差,却蕴含着包括我们的理念、作风、方式以及工作效果上的重要变化。这种变化既是我们长期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打造“群众满意工程”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内在必然的要求。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直观地看,这两个“群众满意工程”还是有区别的,保先时“群众满意工程”提的基本要求是领导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一条是得到了坚持和延续,同时也有了新的发展,比如学习实践活动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绩于民、还权于民、让利于民、取信于民、造福于民”,等等。这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从“为民”到“于民”。那么这一字之差的变化有何重大的意义呢?
一是重心下移,施政更加贴近群众。从“为民”到“于民”的变化体现到施政路线上就是从过去“围着领导位子转”到现在“牵着领导鼻子走”的根本转变。这既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工作作风的转变。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绩于民”,就必须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做到干群面对面。没有基层群众的参与和点头,这一条就很难做到。
二是规定明确,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比如还权于民,都要拿出实际可行的方案。从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情况来看,好多地方都直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立足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削减和严格规范行政审批项目,把政府该管的管起来,管好了;不该管的坚决放手,交由社会中介代管或由群众民主管理。同样,这次农村推进土地流转,就是扩大了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自主权。
三是多点开源,群众受益更有保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绩于民,就是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和赋予群众更多的话语权;还权于民、让利于民,就是要采取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来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权利和利益;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就是我们的党和政府以及党员干部必须以实际的工作表现和务实的工作业绩接受党和人民的共同检验。这些举措构成了群众受益的保障体系。
总之,从“为民”到“于民”这一字之差,却蕴含着包括我们的理念、作风、方式以及工作效果上的重要变化。这种变化既是我们长期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打造“群众满意工程”取信于民、造福于民内在必然的要求。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