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社会呼唤名医
发布时间: 2009-02-25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社会呼唤名医

剑走偏锋

  中国的名医名头最响的有两位,一位是“神医”华佗,一位是“医圣”张仲景。二位俱生于东汉末年,当时“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被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有巨著《伤寒杂病论》传世。华佗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相传为关羽刮骨疗毒,还想剖曹操脑袋,只是他的医学著作全部焚毁,但他首创全身麻醉法、行剖腹术却是万口相传。后人为他们建庙修祠,以表崇敬之心。
  二位同时代的名医,一个可称为内科,一个可称为外科,却都被誉为医之“神圣”。究其相同点,一是博爱之心。张仲景道:“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仅就治疗伤寒病来说,就救活了多少人啊。华佗更是常年奔走民间,是一位地道的“赤脚医生”。二是高明之术。华佗之术已成传奇,不必多说,而张仲景不仅造福于当时,更影响于后世。《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说它“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华佗也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
  可见,名医之名来之不易。用现在的话说,要德艺双馨。现在的医生最为人诟病的是大处方,狠要钱,人们最希望的是小药方治大病。人生病已经非常痛苦了,既来求医,已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势。病还未好,银子便哗哗地流了出去。只想着让病人怎么多花钱,肯定不具有名医的博爱之心。视病人为亲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一颗博爱之心,怕是难炼就高明的医术。做名医也要耐得寂寞。名医不是说名就名起来的,需要长时间的钻研、锻炼,才能炼出过人的医术来。对照华佗和张仲景,医务人员必须从“心”做起,从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做起,做到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才能成为一个名医。
  名医是整个社会的财富,社会呼唤名医,社会需要名医。名医是社会尊重的人才,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引领着医学的发展。我们期望,广大医务人员争当名医,当真名医,更好地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广大的人民群众。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