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修路架桥,改水改厕,访贫问苦,解决村民生活中的燃眉之急固然重要,也是扶贫工作的重点;移风易俗,举办培训,推广科技,大兴文明、科技兴农之风,更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治本之策。
多年来,我县一直坚持机关与农村结对帮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贫困,广大农村以水、电、路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方位加强和改善。但是,改变农村面貌,建设和谐新村的主体仍然是农民。要使广大农村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扶贫方式,通过文化科技的注入与辐射来开启民智,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不断增强其脱贫致富的自动力和自觉性,才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好的“文化扶贫”和“精神扶贫”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村民所欢迎的。科技培训重在实用,切忌大而空的道理和枯燥深奥的理论,一定要根据农业生产季节需要和当地生产特点,培训一些与本地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术项目,通过科技的培训、学习、推广,让受培训的农民直接将科技运用于生产增加收入,让农民尝到科技的甜头;乡村图书室必须符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满足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为此,图书室应以普及农村实用科技小册子为主,同时配合政治、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小册子和各种实用科技报刊,让那些稍具文化的农民都能从这里学到文化知识,找到致富门路。
前段时间,县直部分机关为联系点的群众送去了电脑,并指导部分村民用电脑、学上网,这是很好的做法,值得学习和推广。电脑进村,且不说发挥多大的信息作用,能让这些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泥腿子”们,感受一下现代科技的博大与神奇,这就是最好的科技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