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是指人类对生态环境有意识的保护行动。它是以生态科学为指导,遵循生态规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及措施。生态保护的关键在于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协调人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解决人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是保护物质文明的建设基础
1996年7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论断。生态保护是环境保护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也可以说“生态保护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首先,生态保护工作的重点是保护自然资源,也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第三要素----劳动对象;其次,保护好生态环境也有利于保护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劳动者;第三,保护好生态环境也有利于保护生产力的第二要素----生产工具、设备、设施等。总之,生态保护从生产力的3个要素全面地保护了生产力,也就是保护了物质文明的建设基础。大力实施了生态建设的竹山县百里河流域,呈现的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在百里河电站多年的运营历史中得以充分的显现,完全可以证明生态保护是保护物质文明的建设基础。
二、生态保护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生态保护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说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内容,其中包括热爱、保护、建设祖国生态环境和壮丽秀美山川的活动。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及爱国同胞都以能游览祖国名山大川为人生幸事,并且留下了大量讴歌祖国山河的诗歌、散文、小说、游记、山水画等不朽的作品。今天艺术家们又利用相机、画笔不断进行记录和描绘,充分向人们展示着。我们听到的,读到的关于祖国秀美山川的故事和文字都是间接的感受,不能取代人们直接投身于自然山水中去观赏、体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望。
当代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就是生态旅游,许多自然保护地也有很好的旅游潜力。因此,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让人们充分投入大自然、欣赏大自然、认识大自然,返璞归真、陶冶性情,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2、保护生态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是什么,国的本义一是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二是领土、领域。我们热爱祖国除了要爱疆域内的人民,拥护疆域内的政治领导外,就是热爱疆域内的山山水水,爱就要付出,爱就得保护。因此,保护山山水水、保护珍稀动植物、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都是爱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强生态建设是爱国行动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同志提出“绿化祖国”的号召,邓小平同志提出并亲自参加公民义务植树活动,都对生态保护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教育人民群众生态建设是爱国主义的体现。近年来,我们成功地进行了诸如保护天然林、保护堵河源、保护“母亲河”、保护野生动植物、开展“爱鸟周”、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等活动,都是活生生的爱国行动。
总之,生态保护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不可想象,一个不热爱、不保护生态环境的民族会是文明的有前途的民族。
三、生态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
1、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了5个奋斗目标,而第五个目标就是----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前提。
2、生态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中不可或缺。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基本标志。工业文明赋予人类巨大的改造自然的力量,激发了人类战胜自然、主宰自然的欲望,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破坏了生态平衡,因而遭到了自然界的无情报复。生态文明是把自然界看作具有某种权利的有机体,人类是自然生态圈中的一部分。要求人类在尊重自身发展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界和其他生命的权利,实现人和自然的互惠共生,保护环境与发展的统一。
300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超越了极限;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3、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必须以生态文明观为基础,在生态文明的意义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的生态文明取向,积极保护自然资源,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确保生态价值增值,而这一切的取得,必须通过生态保护,所以可持续发展只有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状态中才能实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不得不考虑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源,在推进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是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两个重要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建立新型的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生态保护和发展为基础,经济发展为条件,社会发展为目的,在协调经济与生态的相互关系中发展,从传统的以“人是自然的主人”为价值导向的工业文明发展方式,转向新的“人是自然的成员”为价值导向的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谋求社会全面进步,最终实现高度文明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湖北堵河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郑德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