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开发武陵真源 打造旅游新县
发布时间: 2010-09-25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县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


  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区地处堵河上游,东接房县,南通神农架,西南与重庆巫溪县为邻,西可通陕西安康市,处于武当山、神农架、重庆小三峡“黄金旅游圈”的中枢地带。该区域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峡谷风光、水体资源为基础,以奇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桃花源文化为主体,具有地域性、人文性、生态性、独特性和带动性。随着竹山堵河水电梯级开发完成之后,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开发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对发展竹山旅游产业,加快推进旅游新县建设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一、开发武陵真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武陵真源”既是竹山弘扬地域文化的主要品牌之一,又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据东晋时代陶渊明《桃花源记》,竹山名叫武陵县,堵河名叫武陵水;《中国历史地名词典》及《竹山县志》等权威典籍都有明确记载;中国国学泰斗陈寅恪明确指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在竹山县。这些史志记载都明显早于始建于宋朝初年的湖南桃源县。《桃花源记》描写了理想社会,桃花源是农耕文明的范本,尤其是潘口电站建起后,高峡平湖、秀山云水和现代人为赋予的文化品味及优雅的灵魂,都客观地凸显在开发竹山生态旅游产业中,武陵真源旅游资源的极端重要性。
  1、开发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是我县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举措。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给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我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武陵峡桃花源旅游开发价值得到省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已明确将其列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项目,也是市委、市政府构建“三区三线”旅游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是我县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目的地,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重要抓手。
  2、开发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是我县主动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接的有效途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竹山确定为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属国家级限制性开发区,我县将肩负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神圣使命。目前正在运营的污染型、高耗能企业,将逐步关停,今后新上的工业加工型项目审批准入门槛将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将面临着重大转变。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是国家和省鼓励开发的生态型产业,是水电产业开发完成后进一步加快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产业,启动和实施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是主动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对接的有效途径。
  3、开发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是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区水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堵河是汉江最大支流,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江水入北京的源头水,堵河的水质直接影响到丹江口水库的水质。整个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集中在堵河沿线,该项目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综合开发旅游资源,进一步改善堵河生态环境,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区水质安全,以此为载体争取国家、省更多的扶持。
  4、开发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是富民强县、确保库区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区所在地属于贫困地区,随着潘口、龙背湾、小漩三大水电站建设完成后,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将成为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迫切需要找到一个能带动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从当地资源条件入手进行分析,发展农业的比较优势不够明显,而当地又不具备发展工业的资源、技术优势,但拥有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资源禀赋——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因此,充分开发利用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所在,是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5、开发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是实现投资拉动持续性增长、增强竹山经济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旅游业是一项复合产业,其关联性极强。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将近40亿元,加上竹巫高速公路、铁路项目,整个投资规模将突破200亿元,还可极大的激活民间资本,既可解决堵河水电开发完成后继续保持投资强劲增长,年均直接和间接拉动全县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不亚于再造一个潘口水电站。同时,该项目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政治效益十分显著,将成为推进全县加快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策划与构想
  1、景区范围: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涉及城关、潘口、上庸、官渡、柳林五乡镇,地域总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范围以官渡为中心沿堵河一线的竹山南部山区,下起竹山县城,上抵堵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辐射区包括竹溪桃源乡、十八里长峡、四川巫溪、房县九道乡、神农架大九湖。
  2、景点布局:一是武陵真源生态文化苑,开发区域是文峰塔、霍河木鱼湖、小漩电站坝址至潘口电站坝址,建设成为类似小浪底水电站的休闲观光景点;二是武陵湖风景区,开发自潘口电站南至松树岭电站库区及沿岸景点,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主入口可设在潘口电站坝区;三是武陵峡风景区,下起松树岭码头(含水库沿岸),上与竹溪桃源乡接壤;四是龙背湖风景区,开发范围下起龙背湾电站坝址,上与竹溪向坝乡、神龙架大九湖接壤。
  3、旅游线路:房县至竹山文峰塔、霍河木鱼湖—潘口水电站坝区—上庸古镇(乘坐游轮)—官渡古镇—松树岭水电站(乘客车)—武陵峡(索道和栈道),景区景点游完后,上龙背湖(龙背湾水电站库区),根据游客需要,乘车走陆路回县城,也可以从此地向神农架大九湖、十八里长峡、巫溪、竹溪桃源乡输送。
  三、建设重点
  1、着力打破交通瓶颈。受区位地理条件限制,制约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区最大的瓶颈是交通。抢抓当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奋力争取郑渝铁路过境竹山并作为控制点,竹巫高速公路尽早开工,城关至潘口水电站坝区提升为一级公路,十巫路(十堰至巫溪)、柳林至神农架大九湖、白竹公路竹山段、泉溪至新码头公路竹山段建成山区二级生态旅游公路,以建设交通大通道,促进生态文化旅游大开发。
  2、分步建设旅游景点。一是建设武陵真源生态文化苑,拟在城关和潘口乡境内建文峰塔、霍河木鱼湖水电生态工业观光园、国际绿松石城、堵河水电开发博物馆、滨湖渡假村、农家乐、果山观光园、库区水上娱乐休闲服务中心等项目。二是建设武陵湖风景区,实施水上游艇(配备高速汽艇、情侣电动艇)、上庸旅游名镇(文化古镇设施配套、黄州庙、三盛院、三星级宾馆、游客接待中心、湖滨码头)、官渡旅游名镇(文化古镇设施配套、秦巴民俗表演广场、秦巴民俗馆、三星级宾馆、游客接待中心、湖滨码头)、玉郎寨休闲山庄、太阳岛休闲山庄、桃花岛休闲山庄、阳滩关、磨滩关、太极龙象、新街旅游名村、九华山森林公园、环湖公路及公园(沿湖两岸建设环湖旅游观光公路100公路,配套建设景观林)等项目。三是率先建设武陵峡风景区,打造桃花源景观区(武陵峡出口至下寨凹,恢复陶渊明故居、山下植菊花、山上植桃树,配套田园、石磨、农舍、蓑衣等设施),开发峡谷风光地质景观区(民俗风情体验游、历史文化游),挖掘农家乐乡土风情景观区(从五龙洞至竹溪桃源乡接壤,包括涧夹河地缝);在武陵峰(驴头山)建武陵宫、华佗庙);在桃花寨(四方寨)人文景观区,恢复古寨堡、古栈道,实施攀岩、密林探险等项目。从松树岭(武陵松)—武陵峰景观区—桃花寨景观区,建设旅游索道。四是建设龙背湖风景区,开发秦巴古盐道(古盐道文化)、屏峰寨(山寨文化)、瓮子口风景区,配套建设水上游艇。
  3、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根据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区发展现状,拟组织较大规模的大众化休闲游览和度假旅游活动,着力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增强对外吸引力。一是在城关、官渡分别建设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二是建设一个主题特色鲜明的主入口,各景区入口处均需建景区大门和附属的管理用房、停车场等。三是为有效保护旅游区内的环境,防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游客将主要从主入口进入,并在主入口停车场换乘景区专用旅行车;使用环保型游船。四是建立景区引导标示系统,在竹山县城至潘口电站、县城至官渡--武陵峡风景区—龙背湖风景区公路沿线制作大型巨幅指示牌、景区经典景观图片或宣传广告;在各景区交通路口制作风格统一且外形精美的路线指标和景点引导标示牌,游览步道沿线制作生态保护警示牌。五是加强景区水地游乐安全设施建设,配置瞭望塔、求助船、救护通讯设备。
  4、精心开发旅游产品。围绕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纪念品,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大产业。积极开发堵河奇石、绿松石、板石工艺品、花卉、盆景、根雕、竹编、木制品、石雕等工艺品和堵河珍稀鱼、山野菜、小杂粮面、中药材、冬枣、茶叶等绿色食品、饮品。
  四、近期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争取和实施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是竹山“后堵河时代”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系统工程,必须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要用争取潘口水电站的作法和经验争上该项目。一是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和组织项目的规划编制、申报、实施等工作。二是实行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牢固树立“先舍后得”的理念,扎实推进项目工作。三是强化旅游管理职能,大力培养旅游人才。
  2、尽快注册商标,打造旅游品牌。旅游作为一种异地消费、不可移动性,不可适用、不可储存的无形产品,决定了旅游产品要靠形象传播、品牌效应,使其为潜在的旅游者所认知,由情感认知度上升为美誉度,从而产生旅游动机,并最终实现出游计划。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已经以桃花源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规划》,我县必须以此为契机,抢先注册商标。同时,邀请知名专家对该品牌进行论证,争取获得国家、省、市支持,为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3、科学编制规划,超前谋划项目。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是多行业关联产业,每个产业都是旅游链条上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旅游线路、旅游区(点)、旅游目的地、旅行社、旅游宾馆、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品、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到旅游服务的提供,都必须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作支撑。要依据《竹山县旅游总体规划》,聘请有资质、信誉好的科研机构编制《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规划》,并经省级评审通过。组织相关部门、乡镇策划、包装一批基础服务设施、旅游景点、旅游产品、生态保护等项目,争取纳入国家、省、市“十二五”规划笼子。
  4、做好宣传推介,大力招商引资。一是请知名专家开展旅游专题讲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搭建对外宣传和交流平台,加强推介力度;三是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和引导国内外民间和企业资本投资开发旅游资源,拓宽旅游发展融资渠道。
  5、抢抓政策机遇,争取上级扶持。抢抓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比照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生态保护、生态补偿政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堵河流域梯级开发等机遇,精心包装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努力争取省和国家扶持。力争用5—10年时间,把武陵真源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打造成为4A级旅游景区,使其真正成为竹山富民强县的朝阳产业,成为走出竹山、奔向世界的闪亮名片。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