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推进文化一体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09-07-07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薛继田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又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因此,作为山区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把“文化兴县”作为一项战略举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打造县域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我县文化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经济文化和谐发展。
  一、把握形势,增强文化一体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而文化则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文化兴则经济兴,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同样经济是肌体,文化是魂魄。没有经济实力就没有地位,没有文化就难树形象。我县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并各具特色,近年来,我县致力于地方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发掘,使一大批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不断活跃在农村各地,在鄂西北乃至秦巴地区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要全面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把握形势,提高认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一体化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科学规划,明确推进文化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根据我县文化资源和文化现状,我县文化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集中体现在“八个一批”。即:以原乡镇文化站站址为依托,建设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以科技服务“三农”为契机,建设一批“农家书屋”;以拓展文体阵地,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完善一批文体基础设施;以发掘我县地域文化,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展现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为出发点,构建一批文化旅游景点或示范教育基地;以抢救发掘传统稀有剧种“竹山高腔”为主,培植一批文化精品;办好业余体校,加强艺术培训,培养一批文体专业人才;以传统节日和我县民俗节日为载体,举办一批具有竹山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节;以申办十堰市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为契机,承办一批体育竞赛项目或赛事。以此促进城乡经济文化共同繁荣。
  文化一体化建设重点发展项目包括六大类,分别是:秦巴民俗博物馆项目、秦巴民俗演艺馆项目、女娲文化博览园项目、抢救保护“桃花源”文化遗产项目、竹山县红色旅游项目(张振武,施洋故居及纪念馆建设项目)、竹山县“十星级文化”发展项目。
  三、强化措施,确保文化一体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推进文化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远大的工程,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统筹兼顾,强化措施,确保文化一体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1、打造品牌文化
  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高竹山文化软实力,要始终作为文化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在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的工作方向。女娲文化、上庸文化、武陵真源隐逸文化、圣水茶文化、宝石文化、堵河源生态文化、“十星级”系列文明创建文化等等,是我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每一个文化门类,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富矿。要进一步围绕这一系列文化品牌,采取一个品牌,一套方案,一班人马服务的措施,建设包装文化项目,开展文艺创作和展演,举办节会活动,扩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叫得响,打得出的真正文化品牌。
  2、提高专业文化
  提高专业文化,是提升竹山艺术形象的需要。改善专业艺术团体演出条件,打造舞台艺术精品首当其冲。在努力改善现有演出条件的同时,对源于竹山的神话传说历史剧《女娲补天》、以潘口电站建设为主题的戏剧《堵河梦圆》等剧目进行再创作或改编,力争打造成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舞台艺术精品,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3、普及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积极寻求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使文化发展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和源泉,从而努力实现城乡经济、文化、社会的相互促进,共同繁荣。一是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举办好大型文化体育活动。二是以广场文化活动为依托,全面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丰富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形成多项目,大规模的广场文化氛围,加强引导和指导,推进群众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庭院,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形成规模宏大的群众文化活动高潮。三是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加、便于参与的歌咏、舞蹈、文艺展演、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四是面向农村,面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继续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文化三下乡活动。五是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通过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指导、协调乡镇、机关、社区、学校等开展体育活动,掀起全民健身活动高潮。
  4、兴办旅游文化
  竹山地处鄂西北,是黄金旅游圈的重要纽带之一,境内文化遗产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抢抓省相关部门共同启动的旅游名村创建活动机遇。着力打造“官渡民俗特色镇”和“柳林民歌特色乡”;二是以“官渡民俗特色镇”和“柳林民歌特色乡”为基础,构建“桃花源生态旅游中心区域”;三是抓住潘口电站移民机遇,在官渡、柳林建设一批民歌村,民歌楼,民俗楼,对歌台,把区域内民歌能手相对集中,形成较好的民歌环境气候。四是打造一张高质量高品位的《竹山民歌专辑》,力争有一两首歌曲在全国唱响。五是结合竹山“原生态文化资源”,创作一部原生态歌舞剧,建一个原生态风情演艺厅。六是开发、拓宽原生态文化旅游产品种类和特色服务种类,在“桃花源生态旅游中心区域”推出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餐饮食品,具有民俗民风的特色客栈,具有地域特色诸如“对歌”、“成亲”、“耕田”、“打渔”、“划船”等特色娱乐项目。七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纪念品,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玩得好,有回味”。八是加大“竹山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宣传力度,策划拍摄高质量的《千古上庸》宣传片,并不断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九是加强对红色旅游景点建设项目的立项,力争建成张振武、施洋烈士纪念馆;十是整合资源,将县博物馆改造升级为“秦巴民俗博物馆”,集中收藏展示县内民间收藏的文物博物,打造参观旅游景点;十一是筹建“秦巴民俗风情演艺馆”,完善县宣传文化中心功能,使其在宣传旅游文化,展示我县民俗风情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十二是继续办精、办好类似女娲文化节、圣水茶文化节等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文化节会,提升“竹山生态文化旅游圈”品牌知名度。
  5、发掘地域文化
  竹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剪纸、书画、皮影、民间故事、民歌、竹山高腔等各种地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传承,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浓郁的地域特色。“竹山高腔”自成一体,很早就活跃在竹山及周边地区的山乡村院,深受老百姓欢迎,多次在省市汇演中获奖。影响力及知名度颇高;“竹山牌子锣”先后荣列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官渡民歌、民间故事别开生面,官渡镇以此为代表2002年和2008年两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彩船歌舞蔚成风气,形成“彩船一荡,民间歌手自发涌上”,“锣鼓一响,人人开口抢唱”的风俗,在“十星级”创建活动中,中央七台曾作专题报道,宝丰镇以此为代表先后被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抢救保护“桃花源”文化遗产,同时对“竹山高腔”、“竹山牌子锣”、“官渡民歌、民间故事”、“宝丰镇彩船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抢救,发掘地域文化,推动和促进竹山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是统筹城乡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6、推动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我县文化产业起步晚,门类还不齐全,虽已形成国有为先导,民营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经营的格局,但存在着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主体发育不够的问题,制约着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机遇,坚持一手抓文化市场管理,一手抓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建设一批骨干文化产业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要依托文化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项目,从培育优势产业的角度开发项目,努力把我县休闲娱乐、演艺生产、文化旅游、文博展览、网络文化、工艺美术、印刷产业等七个比较有优势的项目发展成为在鄂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优势文化产业。
  7、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纳入国家政策扶持的主要项目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进一步加强已建项目管理,促其充分发挥功能的同时,加强在建项目实施,促其尽快建成,加强待建项目申报,做好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在“十一五”至2015年间,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完善,使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8、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一是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现用人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分配制度的创新。二是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比例适中为目标,培养、引进一些文化急需的专业人才。三是加强人才培训。安排专项资金,有计划,有步骤的选送文艺人才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以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四是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优化基层领导班子结构,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同志推上基层领导岗位,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年轻化,有实干精神,有创新意识,勇于开拓实践的基层领导班子队伍。加强考核培训,培养充实文化战线后备干部队伍。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