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荣
党的十七大首次旗帜鲜明地把“生态文明”这一全新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提出了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为发展现代林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目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现代林业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高举生态建设大旗,按照“人栽树、树涵水、水发电、电富民”的可持续发展思路,着力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和完善的生态保障体系,致力于把竹山建设成为“基础牢固、特色鲜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电矿支撑、文明和谐”的生态水电大县。
一、实施五大生态工程,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竹山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我们围绕“一江清水送北京”的目标,深入推进“生态立县”战略,着力实施五大生态工程建设,全力打造山青水秀的生态竹山。
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2001年,我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生态效益与地方经济发展并重、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推行领导包片、技术人员包乡镇的“双包”制度,完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质量、进度百分制考核的办法,保障群众退耕换林政策资金兑现,极大调动了干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了退耕还林工作进度。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8.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5.1万亩,荒山造林12.1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涉及17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4万农户近20万人从中受益,累计争取国家钱粮补贴,种苗投入近1亿元。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27.6%上升到现在的41.8%,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年减少输沙总量达20.4万吨,林种结构也得到优化,提高了林分质量,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全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是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实现林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2000年,我县启动实施天然林生态保护工程,全面停止了以南北山区为重点的天然林商品材采伐,加大了管护力度,设置17个天然林管护站,5个管护所,落实国有护林员120名,农民护林员480名,并严格做到管护人员、地块、责任、奖惩“四到位”,同时积极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截至到2008年,全县落实天然林管护面积300万亩,完成天保公益林建设31.7万亩,其中封山育林25万亩,飞播补植及管理5.2万亩,人工造林1.5万亩,每年可减少林木采伐6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年增长达8万立方米以上。
大力实施自然保护区工程。我们抢抓国家重视生态多样性保护的历史机遇,积极向省、市两级党委、政府争取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2003年8月正式成立了堵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堵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辖柳林和官渡2个乡镇16个村及九华山林场百里河分场和四方扒药材场,共计18个行政单位,国土面积48452公顷。保护区内孑遗古老植物相对集中,特有种属丰富,享有“堵河绿色明珠”和“天然动植物园”美称。在上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保护区先后有21万亩国有林面积纳入了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保护区管理局每年聘用30多名护林员,签订护林合同,实行定范围、定职责、定工资、定制度、定合同的“五定”制度,加强巡山管护,有力地促进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目前正积极创造条件,全力争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扎实推进绿色长廊(绿色通道)工程。以襄关路、鲍竹路、竹向路和城镇周围可视山体绿化为重点,用工程造林的形式,积极推进绿色长廊(绿色通道)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升级公路绿化312公里,县乡级公路绿化110公里,通村水泥路绿化535公里,基本形成了林中有路,路在林中的交通网络。
大力开展村庄绿化美化工程。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结合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委、省林业局联合开展的“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以荒山绿化、农田林网绿化和村镇绿化美化为重点,把“四旁”(村旁、路旁、宅旁、水旁)植树和路、河、沟、渠与深入开展义务植树劳动相结合,整合林业、财政、扶贫、移民等支农资金,调剂绿化苗木500万株,绿化村庄120个,从而形成了一批“村在林中、院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绿色生态村。
二、培植五大林业产业,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
竹山“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特征和广阔的林地资源,决定了群众致富增收的潜力在山,希望在林。只有将生态与产业结合起来,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才能实现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协调平衡。为此,我们结合竹山实际,依托退耕还林工程,立足资源优势,以五大林业产业为抓手,大力发展林特产品种植,实现了以林业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以林业产业巩固生态建设的双赢局面。在具体推进中,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科学选定项目。林业产业要发展、群众要致富,生产市场需要的林特产品是关键。为此,我们强化市场理念,从竹山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瞄准市场需求,重点培植以肚倍为主的木本药材产业,以板栗、核桃、冬枣为主的干鲜果产业,以耳林、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经济林产业,笋竹两用林产业和茶叶产业,使我县林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为林业产业向区域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注重基地建设。林特产业发展必须走规模化、基地化的路子。我们按照“突出重点抓基地,立足基地抓管理,一乡(镇)一品抓布局,转换机制出效益”的原则,立足一村一品,发展连村一品,实现一乡一业的发展目标,通过政府引导、典型户示范、群众主导的方式,自下而上落实面积,自上而下下达计划,扎实推进林特产业基地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文峰—深河一线万亩肚倍基地,楼台官坪千亩冬枣、潘口魏沟千亩核桃、刘家台子—五房沟一带千亩板栗基地,九里岗—圣水一线万亩茶叶基地。
三是坚持科技先导。坚持建管并重、科技先行的原则,成立了林业科技推广中心、肚倍科研所、茶叶科研所等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和茶叶、肚倍、板栗、木瓜、冬枣、笋竹两用林六个林特品种高产栽培、高效管理课题组,常年组织技术人员送林业科技下乡,深入田间地头,带领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为农民提供规划、栽培、剪枝、施肥等服务,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率。
四是创优产业政策。围绕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积极将林特产业纳入退耕计划,多方争取整合国家、省、市财政专项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资金和贴息贷款等各项支农政策,捆绑使用资金,累计投入400多万元用于购置种苗和基地建设,无偿向农户提供种苗,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林特基地的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栽”变“我要栽”,全县林特基地总面积达到61.6万亩。
五是培植龙头企业。出台优惠政策,创优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导和扶持民营业主发展林特产品加工企业,做到每一个产业都有1—2个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目前,全县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余家,其中以肚倍加工为主的天新医药化工公司和以茶叶生产加工为主的圣水茶场有限责任公司已跻身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
三、实施五大工作举措,建立完善的生态保障体系
竹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不断完善生态保护思路,努力改进生态保护举措,确保竹山山常绿、水常清、天常蓝。
一是积极营造保护生态的浓厚氛围。生态保护人人有责。我们坚持抓组织领导,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总总责,并把生态保护、森林防火纳入乡镇年度经济目标考核和干部年终绩效考核中,强化了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坚持抓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植树节”、“爱鸟周”、森林防火紧要期等林事重大活动,通过发布生态信息、举办文艺晚会、林业科普展览等多种形式,号召广大群众爱护森林、保护生态,同时注重发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文化载体的作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绿化意识、生态意识和文明观念。抓群众参与,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深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持生态保护。
二是扎实组织开展生态家园建设。我们在大力推行房前屋后植树造绿,美化环境的同时,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农村沼气池能源建设,减少薪材消耗。近年来,全县共完成“三改一建”(即改厨、改厕、改栏和建沼气池)生态经济庭院8000多户,建沼气池10000余口,建省柴灶3.5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万余台,节煤降氟炉20000个,城镇使用液化气达1万户,使用电炊户达27378户,占全县总户数的27%。这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全县每年可减少薪炭林消耗12万立方米,相当于15万亩森林的年生长量。
三是大力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5800多万元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595处,新修和维修小型蓄水保土工程770座,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9500多亩,完成11条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面积达11.25万亩,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四是积极稳妥地组织生态移民。我县地处秦巴山区青峰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频发,自然环境恶劣,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深山区贫困人口,因生存环境恶劣,不仅破坏宝贵的森林资源,影响生态平衡,而且难以脱贫致富。为此,我们抢抓退耕还林、搬迁扶贫、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等良好的政策机遇,按照“群众自愿,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原则,共组织实施生态移民3000余户、10000多人,极大减轻了生态压力,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五是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管护力度。我们全面停止了一切商品材采伐,农民自用材也严格控制在限额内;关闭木材市场5个,关停木材经营加工企业37个。坚持以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不断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五年来,森林火灾受害率平均控制在0.1‰以内,远低于国家要求控制在0.3‰以内的标准。以林业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以森林公安分局为主体的林业执法机构,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