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仕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粮食工作基础在农村,粮食流通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联。围绕服务农业做文章,促进粮食经营企业加快发展,全面拓展农村粮食市场,把我县粮食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不仅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粮食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深化认识,认清拓展农村粮食市场的必要性
我县45万多人口近40万人在农村,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和进步。粮食经济与农村经济息息相关,农业是粮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在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是粮食经济的立足点和主战场。
1、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迫切需要拓展农村粮食市场。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率,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仅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而且要突破传统种养业的局限,贯通生产资料,粮食精深加工,物流技术信息服务等二、三产业,运用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提升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家庭经营和社会化、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特别是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改变重产量轻质量、重数量轻效益的观念,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走科技致富的路子。在这一进程中,作为与农业唇齿相依的粮食部门,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粮食企业生存和发展迫切需要拓展农村粮食市场。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经济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已不可逆转。在这一转型的过程中,国有粮食部门如何找准生存的立足点、工作的切入点和发展的突破点,对粮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粮食工作的立足点和主战场在农村,新时期搞好粮食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在于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历史机遇,全面拓展粮食生产、购销、储存、服务领域,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搭建职工就业、企业发展的舞台,为粮食职工开辟就业的渠道,使之更加广泛地参加社会化分工,为粮食企业的发展创造机遇,从而分享社会经济的成果。
二、完善和落实粮食购销工作新机制,全面搞活农村粮食市场
粮食生产是农业的基础和优势所在,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粮食流通工作的基础在农村,全面搞活农村粮食市场的根本任务就是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局。
1、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特别是粮食品质种植结构的调整,我县南北乡镇可以大量发展红粥豆,生产成本低,好管理,销售形势好,价位比较高,出口量大。西部乡镇以玉米、大豆为主。近几年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养殖业较快增长,能源消耗增加,推动生物能源产业迅猛扩张,粮食深加工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玉米供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我国玉米供求将从宽裕向偏紧转变。而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进一步加大,根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进口大豆2827万吨,2007年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所以大豆、玉米、红粥豆在我县的发展潜力很大。我县西部乡镇还可适度发展优质稻谷生产,满足本县乃至周边地区优质大米需求。
2、积极抓好粮食购销,保护种粮农民利益。首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应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收购网点、设施与资金等优势积极入市收购粮食,降低因市场价格波动给农民造成的售粮风险;另一方面要与社会粮食企业、乡村经济组织、粮食经纪人等加强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减少售粮环节,增加售粮收益。其次,要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措施。不仅要合理布局收购库点,完善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和具体操作办法,满足农民售粮需要,切实保护种粮农民收益,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还要认真落实粮食直补政策,积极配合财政、农林等相关部门做好相关工作,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3、提高粮食加工转化增值能力,拓展让利于农的空间。支持粮食企业深化改革,以资本、技术为纽带,组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大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粮油精深加工、转化、提高产品附加值中发挥骨干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改造提升传统米、面、油、食品加工水平,提高粮油转化水平和产品增值能力,打造一批拳头产品。比如,我县的“黄泥巴”牌大米系列产品、“同心”牌面粉系列产品、“莲花”牌食用油系列产品应积极创建申报品牌。
4、粮食市场体系方面,一是市场主体发育很不充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尚未彻底完成,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单户农民粮食种植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迫切呼唤国有粮食企业加大粮油市场建设和培育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农增收 。 粮食市场是粮食商品进行交换的场所,一头连着零售商和消费者,一头连着产区和农民,是配置粮食资源、调节供求余缺的重要载体,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而集储运、加工、批发、信息于“四位一体”的粮食物流中心,通过信息的传播、资源的配置,在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指导企业开展经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等方面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要按照“四位一体”的要求,尽快谋划启动我县粮食物流中心。对现有的粮食市场、仓库进行整合,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促使其原有功能向粮食物流中心转移集聚。
5、拓展为农服务内容,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第一,切实加强为农信息服务。从服务粮食生产的角度开展农民种植意向及农民需求意愿以及生产成本构成及变化的调查,主动服务粮食生产;定期发布粮食市场动态信息,引导农民优化粮食生产结构,适时以适当价格出售余粮,保障收入;指导粮食经营者积极入市开展粮食购销,满足农民出售余粮的需要,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促进全县粮食流通。第二,扎实推进为农服务。开展粮食收获、脱粒、整理和储存等技术指导,宣传推广农村储粮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储粮技术咨询与技术培训,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减少产后损失。开展代购、代销、代农储粮、代农加工和品种兑换等便民服务,千方百计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第三,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用订单方式引导粮食种植,分担农民种粮风险,提高农民种粮收入水平。
三、加强管理,规范农村粮食市场和提高农民粮油消费品质量
1、依法履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职能。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责,加强粮食市场监管,依法开展粮食收购资格、粮食统计制度等专项执法大检查,严厉打击粮食收购中压级、压价、坑农、害农和扰乱正常粮食市场秩序等违法违纪行为,营造稳定、公平、开放、顺畅的市场环境。工商部门要支持粮食部门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要求,加强对粮食经营主体资格的审查,规范和整顿粮食市场的经营秩序;有关职能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积极配合粮食部门服务农村市场、开发农村市场、占领农村市场,建立粮食等农产品的绿色通道,保证粮食等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畅通。
2、加强农村粮油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的要求,完善粮食质量检验和监督管理体系,依法审核生产、销售粮油食品企业和个人的资质条件,加强对粮油食品生产、销售的监督和检查,大力推进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工程,从而使更多人吃上放心粮油,阻止不合格粮油流入销售市场,确保城乡粮油食品市场安全稳定。
粮食部门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粮食系统是农村现代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农村的粮食购销网点是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重要载体。粮食部门要从促进农业和农村全面发展以及粮食行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的重要使命,牢固树立粮食流通工作服务于“三农”的思想,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大局,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