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全面开展机构编制政务公开 加快构建编制管理长效机制
发布时间: 2007-06-14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袁慎平  雷运桥

  自2006年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以来,县人事编制部门扎实推进编制政务公开,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共公开行政事业机构543个,行政事业编制9886名,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人员9869人,其中有9206人落实了编制实名制。
  一、多措并举,全员公开  
  1、以编制“实名制”管理为重点的信息审核环节,做到真姓实名、真凭实据,真公开、实公开、全公开。政务公开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真实。为确保公开质量,我们在实践中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审核程序,确保公开信息资料真实准确。二是坚持实名公开,保证各类在编人员身份的认定有凭有据。三是坚持全面公开,不留死角。除涉密机构外,对应予公开的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及其在编人员全部公开。四是坚持便民利民,不流形式,有利群众知情和查询。
  2、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做到有章必循。为规范工作程序,提高编制政务公开的及时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及时研究制订了编制政务公开信息预审制度、信息及时公开制度、机构编制网上答复与处理制度等6项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各个制度规定明晰,程序清楚,相关责任人、承办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工作上协调配合,互相监督,确保了政务公开各项信息、数据的准确无误。
  3、深化细化机构编制基础工作,强化编制部门自身建设。为适应推进编制政务公开的需要,编制部门把机构编制制度化管理和统计与分析,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编制调研、信息和宣传工作作为基础工作的重点项目,通过强化责任,细化管理,量化考核,各项基础工作得到明显加强,机构编制部门把关和调控力度明显增强,服务和支持改革的水平明显提高。
  4、建立编制、财政、组织人事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运行的联动机制。编制政务公开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操作要求高。日常工作中,编制、财政、组织人事等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编制部门对凡属上网的各类机构编制信息独立负责进行审核,对用人单位和部门请示的一些政策性的、带普遍性的问题,坚持集体研究,统一尺度,形成条文,书面解答,确保了政策的统一性和统计填报的规范性,避免了人为干预及随意性。财政部门牵头负责查询点建设,全县共设立查询点32个,查询点延伸到全县17个乡镇。
二、成效显著,彰显公平
1、有效消除了广大群众长期以来对机构编制管理的误解。通过推进编制政务公开工作,人员编制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广大群众对编制的知情权进一步扩大,各单位的人员编制情况和在编在职人员情况一目了然。2006年,通过编制政务公开工作,县编办会同县监察局、财政局、人事局对教育、卫生系统的在编不在岗人员进行了全面清理,全县累计清理出在岗不在编人员83人,其中教育系统32人,卫生系统51人,每年可减少财政支出近60万元。
2、有效巩固了各类机构改革的成果。通过开展编制政务公开工作,把全县各类机构改革情况和改革后的人员编制现状全部实行网上公开,让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更广泛地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到改革中来。同时,网上公开的机构编制情况真实地反映了各类机构改革的成果,所有单位改革结果全盘托出,每个单位使用了多少编制、核定多少领导职数,每个人员使用了什么编制、占有什么岗位和履行什么职责在网上都反映的一清二楚,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各类机构改革成果。
  3、有效促进了机构编制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一是建立并完善了财政与编制相互监督和约束机制。由编制部门定期审核并提供各部门、各单位的编制数额、经费形式和在编人员变化情况,人事、财政部门据此核定工资标准、核拨各项经费。从而改变了过去编制管理和财政预算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状况。二是进一步完善了控编与人员调配、组织任免、工资审批三结合。各单位调配人员或组织任免干部必须在上网公开的编制和职数限额内。同时,人事部门在审批各单位在职在编人员的工资时,其人员必须同上网公开的相一致。
  三、立足长远,开拓进取
  编制政务公开要重点围绕构建机构编制管理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探索,做到服务一个大局,创新三套制度,健全三项日常运作机制。
  1、服务一个大局。即服务于中心工作、服务于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2、创新三套制度。编制政务公开强化了用人单位的编制意识,促进了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刚性化。要主动适应编制政务公开的新形势,立足于制度创新,建立完善以《编委会工作规则》管总的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制度、财政供养人员目标考核责任制,以及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相互配套约束等三个层面的具体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机构管编制,以程序制约部门权力,巩固机构改革和编制“实名制”管理成果。结合编制政务公开,进一步加强理论研讨,加强机构编制队伍建设,探索完善机构编制政务公开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编制政务公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效应。
  3、健全三项日常运作机制。一是完善以“实名制”管理为重心的人员编制刚性管理和配套约束机制。编制政务公开中,通过深化和细化编制“实名制”管理,对少数单位人员编制超编混岗问题,采取清理清退在编不在岗人员、实行公开竞争上岗等方式,廓清理顺人员编制关系。二是建立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和日常调控机制。县编委会按照管政策、管总量、管结构的要求,坚持机构有破有立、人员有进有出,在控制住编制总规模的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职能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坚持编制总量不超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和服务人才战略,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作者系编办副主任,行政事业机构编制管理股股长)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