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山 张宜国 全 劲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全面促进我县经济的发展,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县技能人才的现状、技能人才的开发、技能人才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调研。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宣传及政策支持,我县也越来越重视技能人才的开发,尤其是新成长的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较大成绩,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存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技术工人队伍结构不合理,技能开发手段单一落后,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等现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全县技能型人才现状
截止2006年度底全县累计已有10491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初级工7936人,中级工2145人,高级工346人,技师、经营师以上64人)。约占总人口43.7万人的2.4%。
我们抽查了我县63家企业,其中有36家没有组织职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有14家企业近四年来没有组织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在岗职工4405人中,其中高级工346人,占职工总数的7.8%。中级工629人占职工总数的14%。初级工876人,占职工总数的19.8%,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2554人,占职工总数的57.5%,在3860多个技术工种岗位上仅1851人持证上岗,持证上岗率约48%。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用人单位轻培训重效益,缺乏经济发展后劲。我县企业经过几年的改组改制,除中央、省属企业和供电公司外,全部改组为民营企业,改制后的民营、私营业主只注重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除进行少量的安全生产培训外,很少甚至从没组织职工开展过业务技术培训,即使少数在技术工种岗位上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也是在原国有企业时取得的。重使用而轻培养,盼人才而不吸引人才,要技能而不发展技能的现象十分普遍。如同步器公司现有职工130多人,仅有30多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近十年来没有组织职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这些企业目前虽然获得了最大的经济效益,但忽视了职工创新精神的培养,企业缺乏发展后劲,缺乏市场竞争力。
二是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尤其是缺乏高技能人才。全县10491名技术型人才中,初级工占总数的76%,中级工占总数的20.5%,高级工占总数的3.3%,技师、经营师以上,占总数的0.6%;并且在410名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中除135人在岗外,其余275人都已退休或下岗。而且10491名技能型人才绝大部分都是近两三年来培训的电子电工,计算机操作、机械维修行业的初中级工。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县技能型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行业工种单一,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全县技能人才队伍既不适应我县产业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要求,没有形成在市场上较有影响的技能品牌和人才特色。
三是技能型人才开发手段单一落后。近几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社会各界和专业人士也积极参与,特别是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在全县初高中毕业生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仅2005、2006两年时间全县培训初级工5000多人,中级工840多人。职教中心和三家社会培训机构两年来也培训了2000多人。但这些培训由于受教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培训经费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仅限于计算机操作,电子电工两大专业。在培训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操作的现象。全县技能培训机构教学实训设施严重不足,导致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不高,市场适应性不强。全县六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全部都开设有计算机操作专业,仅有县技工学校、职教中心另开设了机械加工与维修、电子电工专业。在六家培训机构中仅有县技工学校、职教中心、县再就业训练中心配备了电子电工、机械加工、电动缝纫实际操作室,其余三家仅配备了几十台计算机供实际操作使用。
四是缺乏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全县企业目前除供电公司实行了职业资格与工资待遇挂钩外,其余改制重组企业职工工资都是实行的按件计资、岗位工资的分配方式,缺乏学技术钻业务提高技能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使企业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企业按国家规定应提取的职业培训专项基金有的没按规定提取,有的挪作他用,企业人才培养的观念淡薄。
三、全县技能人才开发的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有效地改变我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技能型人才结构不合理,技能人才开发手段单一落后等现状,我们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为目标,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夯实基础、转变管理方式、强化工作措施,充分调动行业、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受训者个人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加强技能型人才开发工作,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力量,要进一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要把技能型人才开发工作作为人才强县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做到以人为本,支持职工学习业务技术,激发创新精神,使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成才。
(二)、建立用人单位职工培训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一是各用人单位应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规定提取职业培训经费,并保证用于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二是建立用人单位职工学习制度,创建学习型企业单位。同时建立职工使用的激励机制,把科学技术含量纳入工资分配制度,在公布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时,明确区分各种不同技术等级的最低价位,拉开差别档次,鼓励职工创新,调动其积极性。
(三)、加大技能人才开发投入,逐步建立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一是各用人单位在注重岗位培训提高的同时,根据需要还应与县外企业或培训单位建立联系,送出去培养本单位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二是县内各培训机构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现有的培训条件,加强实训设施建设,重点培养职工的实际操作应用技能。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提高办学水平,着重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
(四)、突出重点,统筹规划,调整专业,科学管理。各培训单位在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同时,要突出重点专业特色,逐步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的拳头专业产品。县技工学校以机械加工与维修为重点,县职教集团本部以电子电工为重点,县再就业训练中心以烹饪、餐饮服务行业为重点,县农机学校以汽车驾驶与维修为重点,三家社会培训机构以计算机操作为重点,其他培训机构给予补充,从而打造我县机械加工和电子电工重点专业,打造能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品牌专业,各培训单位应搞好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培养出大批懂理论、精操作的高技能人才。 (作者系县劳动保障局副局长、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