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
袁慎平 雷运桥
近年来,县编办把加强机构编制管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作为工作重点,认真抓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领导重视,把机构编制管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为了防止改革后机构编制反弹,县编办坚持改管并举,以管为主,注重实效的机构编制工作新思路。而加强机构编制管理,领导的重视支持是关键。在工作中,坚持多请示勤汇报,积极争取县领导的支持。为解决和杜绝机关事业编制和行政编制混用问题,最近,县编委研究决定,必须切实加强行政编制规范管理。对县直部门向县政府报送的文件和汇报,涉及职能、机构、编制问题,县编委领导都批转县编办调研提出意见。同时严格执行中央编委关于“五不准”的规定。
二、建章立制,实行机构编制规范管理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因此,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实行机构编制规范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并报经县委、县政府和县编委研究同意,以县委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机构编制和党政群机关职数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县两办文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了《机构编制委员会及办公室工作规则》。二是严格“三个一”管理制度。凡涉及职能调整、机构编制、领导职数等,必须经编委会集体研究审定,或经编委审定后提交县委县政府研定。一律由机构编制部门承办,编委领导“一支笔”审批,编委一家发文,防止了机构编制多头审批、多头管理等现象。由于加强了制度建设,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有效防止了机构编制的反弹和人员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自1999年以来持续减少600余人,仅2006年就净减54人。
三、严格把关,机构编制日常管理不放松
多年来县编办一直重视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工作。一是严把“进口关”。超编满编单位,人员只出不进,空编单位本着“统筹兼顾,同类调剂,留有余地,逐步到位”的原则从严管理。年初在县直机关申报公务员录用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计划时,对申报单位的编制、职数、职位进行严格审核,否定了少数单位无编申报进人计划;对空编单位也依据从严原则,削减进人计划,保证单位留有一定的空编;对少数职能萎缩、运转困难、社会效益差的事业单位,即使空编较多也一律取消进人计划,不予进人。二是疏通“出口”。2006年对全县教育、卫生系统在编不在岗的人员进行了清理,全县共清理“吃空饷”人员83人。三是实行机关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凡进必考”、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坚持年初编办审核、编委研定单位补充人员计划,由人事部门组织实施,实行人员编制和进人计划双重控制,使编制管理由事后管理变为事前控制,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严格控制人员逆向流动。
四、当好参谋,发挥机构编制部门职能作用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围绕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先后组织开展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重要改革和工作部署的调研,通过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形式,听取意见,掌握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和汇报材料,为县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如县编办提出的全县乡镇中心学校机构编制基数调整方案,新核定的编制比原有编制减少68名,有效缓解了我县财政负担过重问题。二是敢于坚持原则。机构编制管理稍有放松,机构改革就会前功尽弃。为此,编办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一些部门要求增加机构编制等难点问题,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始终按有关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来提出建议,严格按规定规矩办事。三是加强检查指导。近年来,机构编制业务工作不断拓展,管理中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需要加强指导、帮助解决。为此,县编办坚持深入调研、宣传政策、指导工作。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以来,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深入基层调研,积极参与、指导其改革,无论是总体改革方案的拟定,还是职能转变、编制精简、人员定岗分流等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我县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打好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县乡镇领导职数由原来的233名减为153名,减幅34.3%;全县乡镇统一设置为“三办一所”,内设机构由原来125个减少为51个,减幅59%;撤销“七站八所”,统一转制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全县乡镇事业单位由原来106个精减为17个,精简84%。四是加大了督查力度。建立了举报电话受理制度和举报机制,畅通了督查信息渠道。重点对县直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贯彻执行,“三定”规定的落实、乡镇机构编制人员的控制等情况进行了督查,帮助“把脉号病”,找出问题,敢动真格,督促解决,有的放矢地做好编制管理工作。(作者系县编办副主任,行政事业编制股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