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飞歌
——沧桑巨变的竹山
□ 章光斌
从女娲补天的传说中走来,从庸国辉煌但却尘封的历史中走来,从余曼白、袁白涛浸润着堵河文化的艺术中走来,从张振武、施洋不屈抗争的脚步中走来,3586平方公里的巴山堵水,在一代又一代生长于斯的人们的奋进中,走过了几千年,走进了新中国,走进了新世纪,走进了2007年。
时光流逝,流不走人民富裕图强的追求;沧桑巨变,变的是竹山日新月异的今天。到2006年底,全县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6亿元、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20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6000元,均比建国初期成百倍地增长、比上世纪末的1999年翻了一番。而今一年的发展,相当于过去的十几年、几十年,进入新世纪的竹山,也由多年的后进县发展成为全省的二类县。
这是大地的飞歌,凝聚了多少人求索的梦想、演绎了多少回艰难的跋涉、倾诉了多少次失败的苦痛、讲述了多少个成功的昨天。
思路的嬗变
堵水堵在哪里?竹山落后在何处?我们迈向何方?这是历届县委政府、多少有志之士,多年潜心思索的问题。
1956年,一届县委把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千方百计解决温饱问题作为县委的中心工作,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这成了几届县委和竹山人民的孜孜追求。
1988年七届县委提出“三兴战略”:兴田足食、兴山富民、兴工富县,到1995年九届县委提出建设“十大亿元工程”,县委开始跳出农业找出路,寻找发展新优势,县域工业正式起步。
1998年十届县委提出“四头并举”:培植龙头、盘活山头、开发水头、利用石头,并在届中不断修定完善为“开发优势资源,构建特色产业”,正式把竹山发展的优势和途径锁定为依托和开发优势资源,完成了县委思路的大调整。
2003年十一届县委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提出了“走‘一主三化’之路(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走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发展思路,全面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竹山发展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重大战略问题,实现了县委思路的大跨越。
2006年,十二届县委继续坚持“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基本方略,努力建和谐文明富裕的新竹山,将“生态水电大县”和“一主三化”的目标举措进一步修订完善,将竹山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具体化、科学化。
思路决定出路。现在回头来看这些思路,有的可能存在历史局限性,但每一次思路的调整,都是县委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每一次思路的转变,都更接近当时的实际和科学。十一届县委以来的几年,上庸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践证明,今天的思路符合上级政策,符合竹山实际,符合群众意愿。
思路嬗变,上庸大地正在酝酿化蛹成蝶的蜕变。
敞开的山门
多少年来,连绵不绝的秦巴山,阻绝过多少兵火战乱,把竹山变成了逃难人的世外桃源。也正是这连绵不绝的秦巴山,阻隔了外面多彩的世界,阻断了人们飞出大山的梦想,把竹山定格为偏远落后的山区穷县。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才是出路。
开放,首先在于交通的改善。从2000年开始,县委、政府累计争取投资5亿多元,全面启动了襄关道、鲍双路改造升级,铺油硬化乡村道路1000多公里,基本构建了出县到市3小时、县内“2小时交通经济圈”,关山阻隔彻底打破。
山门洞开,心门也随之洞开。
2002年,县委在全县深入组织开展了全民“解放思想大讨论”,县域经济以民营为主的企业改革全面启动,其它各项改革随后同步展开并逐步深入。2003年8月,县委首次召开了外来客商座谈会;2003年底,县十一次党代会正式把改革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写进报告,虽然这个报告比国家的开放晚了12年。2003年,县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鼓励投资创业的暂行规定》,全面吹唱了开放创业的号角。2005年,县委首次在武汉举行了县情发布会,在宝丰举办宝石文化节,组建了“一园两区”工业园,以节会友,以园招商,全力打造对外开放的平台。2006年11月,县十二次党代会正式把“开放活县”确定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这一系列举措,改出了全民创业的新天地,放出了引进来的新机制,开出了走出去的新坦途。
到2006年底,全县100多家企业全部改制到位,私营经济发展到12000多家(户)。近三年全县累计引进县外境内项目350多个,引进资金16亿元,直接利用外资463万美元,外来客商在竹兴办实业达256家。近三年全县争取和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10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15个多亿。近三年全县累计完成出口创汇600多万美元?年输出劳务7.5万人以上,年创务工收入4亿元以上。
山门一开,街道上多起了川豫人的店铺,耳畔旁响起了江浙人的语音?山门一开,产于深山的产品走向了全国、走出了国门,长在黄土地上的农民走出了土地、走进了厂矿和城镇?山门一开,“吃皇粮”的干部也开始走出机关、走向了大市场。改革开放的动力,正在推动着竹山这片古老的大地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
腾飞的羽翼
民贫财弱是竹山最大的县情,资源丰富是竹山最大的优势。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变成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是竹山振兴崛起的希望。县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县委、县政府靠改革激活内力、靠资源招商引资,走集约化、规模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基本培植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水电能源、矿产加工、绿色食品、生态旅游产业板块,为县域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沸腾的堵河响起了开发的号角。竹山兴在水,富在电。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建设与水电开发同步、干流开发与支流开发并举、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并重、大中小电站一齐上,累计建成松树岭等中小水电站31座,水电运行装机超过10万千瓦,电力企业年提供税收达到2500万元。竹山人民世代期盼的潘口水电站即将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坝区建设各项工程已有序展开,计划“十一五”末首台机组发电。堵河正在成为一条淌金流银的河流。
寂静的矿山惊醒了沉睡的酣梦。竹山山,八山一水一分田。近年来,随着三新集团、华银集团、秦巴钡盐、中强钒业等一批业主开进深山,一座座厂房在偏僻的山村拔地而起,沉寂的矿山响起了隆隆的炮声。2006年,全县以银金矿、绿松石、重晶石、五氧化二钒、毒重石等开采加工为主的矿产开发龙头企业达到20多家,个体加工、营销业主达到300多户,矿产开发产业年实现产值3亿元、税收2000万元,正在成长为县域经济的又一主导产业。
广袤的原野生长出绿色的希望。“竹山高,茶香飘满山”,一首歌唱出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面貌,唱出了农民对产业富民的热切愿望。几年来,县委始终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建基地,培龙头,兴科技,树品牌,累计培植茶叶、烟叶、肚倍、林特等特色基地60万亩,培植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15家,基本形成了林产化工和绿色食品两大产业板块。圣水茶成了竹山人的新名片,单宁酸成了出口的抢手货,山野菜走上城里人的餐桌,黄土地上长出了农民的新生活。
尘封的人文山水开始展露亮丽的风光。竹山美,美在人文和山水。水能、矿产资源开发总有尽头,人文山水资源则时间愈长、开发愈久、效益愈优。开发山水人文资源,是竹山实现经济结构由资源开发型向持续发展型战略转移的首选目标。十一届县委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5年打基础、10年见成效的目标,先后组建了堵河源自然保护区、女娲山、武陵峡风景管理区、九华山森林公园,积极申报国家地质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之乡,整合地方山水、文化、宝石等特色资源,加快推进“两山(女娲山、九华山)一峡(武陵峡)风景区建设,生态旅游产业从无到有,迈出了坚实步伐,不久的将来,旅游将成为竹山新的经济增长点。
围绕四大产业板块,还有火起来的建筑建材、热起来的商贸流通……它们是竹山腾飞的羽翼,共同为生态水电大县提供坚强支撑。
山村的童话
泥巴墙,羊肠道,垃圾到处堆,畜禽四处跑,吃水满沟找……10年前,甚至5年前,这样的情况在竹山农村随处可见。10年过去了,一排排砖瓦房、小楼房在农村拔地而起,一条条泥青路、水泥路弯进山乡,一口口沼气池、小水窖修进农户,一项项富民惠民的政策送进农家,交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不再交了,变了几千年的山林土地从此可以踏踏实实地一种几十年……今天的农村已变得不象农村,今天的农民也变得不象农民,农村的巨变犹如童话,仿佛一夜之间来到我们面前。
这一切变化,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和基层干群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更得益于县委的正确决策和得力举措。
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等政策机遇,认真落实各种惠农政策,先后就“三农”工作下发了几个县委1号文件,累计下发各项政策补贴1.27亿元,争取各类扶贫政策资金2490多万元,启动扶贫项目300个,新增通路自然村1350个,新修水利设施15382处,实施“三改一建”1万多户,实施搬迁扶贫5083户,完成了56个省定重点贫困村的建设任务,农民群众行路难、入学难、看病难、饮水难、通讯难、看电视难、用电难和灌溉难等“八难”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争取投资4亿元,推进县城和农村中心集镇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使广大农村旧貌换了新颜。
2003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一手抓扶贫,一手抓农村经济示范户培植;2005年,县委、县政府按照“走一主两翼之路,建和谐文明新村”的思路,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这个难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十星级”文明创建这个亮点、整治村庄改善人居环境这个切入点、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