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新时期“生产发展”必须建立在“现代农业”基础之上。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
培训“新型农民”,培养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任务,为我们指明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发展方向。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与难点。显然,依靠传统的、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难以完成此艰巨任务。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6年下发的“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农业”。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下发的《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更是将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认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新时期“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把发展新型现代农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发展新型现代农业,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必须走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之路,必须以“板块经济”为依托。而发展“板块经济”,首先要从“一户一业”、“一村一品”抓起,在局部地区通过对主导产业的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使一村有一个产业高度集中、优势非常突出、发展水平较高、市场品牌响亮的主导产品,再通过数村连成一片,几乡连成一块,逐步形成规模较大、“板块”厚实的优势产业基地,有效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问题,提高主导产业的组织化与现代化程度,进而大幅度提升区域农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与整体经济、社会效益。
发展新型现代农业,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因而培养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发展新型现代农业的核心与关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都集中在农村。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文盲半文盲占7.6%。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有0.13%。大量农民没有接受过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缺乏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依靠这样的队伍,显然无法担负起新型现代农业的建设重任,只有加强对专业农民培训,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农民队伍,才能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而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建立在“生产发展”这一牢固基础之上。
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把农民科技培训作为“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的重要战略措施来抓。2006年,农业部、财政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一系列指示精神,在全国联合组织实施了以农村专业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培训以地方主导产业生产、加工、营销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专业大户,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与技能的、“觉悟高、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以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一村一品”建设,进而实现由“一村一品”向“板块经济”、再向“现代农业”过渡。因此,该项工程既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基础工程,更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障。
根据有关要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采取“政府买单到村、培训落实到人、机构招标确定、过程管理规范、资金报账管理”的管理机制,对专业农民开展农业生产及相关技能培训。每个示范村至少培训40名专业农民,每年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15天,现场指导不得少于15次。通过授课培训与现场指导,使农民能够基本掌握当地主导产业生产的科技知识与基本技能,使科学种养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进而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作者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 熊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