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斌 赵崇友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银行责无旁贷。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和谐的银企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县域企业发展需求迫切与缓解银行业信贷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因企业缺乏资金投入而“贫血”,不因银行贷款投放不足而“梗阻”,这既是影响县域工业企业的发展,又是银行商业化改革中的一个课题。对此,笔者就这一问题略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现状
我县共有6家银行服务机构,其中商业银行4家,服务性银行1家,商业银行包括农行、中行、工行、农业发展银行。2006年4家商业银行存款余额达到9亿元,贷款累计达到3亿元。而我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呈平稳发展态势,注册登记、依法纳税的企业达129家,其中规模企业37家,并初步形成了八大类82小类150多种工业产品的发展格局。从而可以看出,我县银企之间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
1、信贷总量不足。金融机构新增信贷总量逐年减少,工业企业贷款比重呈现下降。“十五”期间,我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年平均增幅为 21.5%。近两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年平均增幅仅 2.49%,增幅逐年递减。从增长结构看,农业及个人住房贷款增幅相对较快,工业贷款投放比重下降明显。2006年仅有600万元信贷资金投放企业,仅占贷款总量的1%(不含为潘口水电发发有限责任公司投入的5000万元前期信贷资金)。
2、贷款过于集中。新增贷款投向相对集中,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仍然突出。据调查,截止2006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累计达到14.9亿元,比上年增加2.3亿元,增长18%,各项贷款达到5.8亿元,比上年增加1亿元,增长20%。然而,直接投向企业贷款仅有5600万元,重点支持50万元以上大额贷款企业仅5家,农行、中行、工行主要围绕堵河水电开发项目作前期准备工作和开发资金运作,农行重点支持了天新医药化工公司,仅对同步器公司、宝丰宏达科工贸和编织袋公司进行了信贷资金投放的前期准备工作,信用社重点支持了林产化工公司和圣水茶场有限责任公司,金融机构为企业共投放贷款600万元,占当年新增各项贷款数的8.54%,几家经营情况较好的重点骨干企业,如:湖北银矿、鑫银公司、满仓公司、自来水公司,正常的流动资金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贷款难主要集中在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依托本地的资源进行产品加工,季节性强,如:天龙公司、鸿声公司、宝丰康丰化工公司。
3、信贷条件过严。一批老企业虽然进行了企业改制,但仍有历史包袱,很难取得新的信贷资金投入,生产经营难以为继,银行贷款不可能再继续注入,如:天龙公司老陈欠款达900万元。近几年通过各种途径发展起来的经营较为正常的企业,目前企业产品市场情况较好,经济效益比较稳定,银行贷款付息也很正常,但企业信用等级低,达不到银行信贷条件,难以在银行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如:天龙公司、宝丰宏达科工贸公司、古牛泉酒业公司、武当山珍竹山公司、宝丰编织袋公司、得胜铁矿。
4、社会信用意识差。企业在改制中没能彻底落实银行债务,不仅使银行停止了对此类改制企业的信贷投入,而且银企关系也比较僵化。如:竹山县化肥公司、堵河电力集团、牌楼、梁家、峪口等供销社,这类企业在改制中因逃废银行债务615.1万元,直接影响了银企之间的关系。
5、存差比不断扩大。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矛盾同时并存。一方面,很多企业由于不具备基本贷款条件,得不到贷款,而使得政府和企业不同程度地加重了对银行的“不满情绪”。据统计,我县80%企业反映正常流动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进行了体制改革,吸收的存款大部分上存,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强,限制了我县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导致县域信贷资金流出问题日益严重。2003—2006年间,流出资金由 147.8万元增加到8176.4万元,增长18倍。形成了信贷资金由资金相对短缺的我县向经济发达地逆向流动。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多于贷款 9.1亿元,存贷比39%,我县金融部门如按国家规定70%的存贷比可发放贷款10.53亿元,而同期实际发放贷款5.8亿元,也就是说我县有4.73亿元的信贷资金因找不到合适的贷款载体而流向了别的地方,我县在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却通过各种渠道“抽血”,造成县域资金严重“失血”。同时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域分支机构,权限上收,贷款门槛较高,手续繁琐,经营状况一般的企业很难达到要求。
二、原因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逐步向大中型企业、优势产业集中,同时上收经营管理权,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集中管理,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信贷资金的需求。突出表现在:
1、信贷门槛高。一是银行经营机制转变滞后于形势发展需要,金融机构仍习惯于过去的经验式操作管理,他们只注重对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和抵押品是否足值进行审查,而对企业深入了解尤其是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不作深入研究,不能适应新的信贷管理需要。二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不活。商业银行信贷权限上收,除了可以发放部分小额贷款外,基层行社基本丧失了信贷自主权。上级行社要求不良贷款年年双降,新增贷款零风险,做到不逾期,不欠息,否则追究领导责任和客户经理责任。我县近几年推行“信贷风险终身责任制”后就有两家银行的负责人相继被免去了行长职务。而那些成功营销低风险贷款,或者是营销了高风险、高收益贷款并成功收回,为银行创造巨大利润的客户经理因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挫伤了基层行社的贷款积极性,导致基层行社主要领导人及信贷营销人员在贷款方面采取不作为态度,错失了许多商机。
2、企业规模小。我县共有129家工业企业,规模企业只有37家。129家企业中大部分都是近几年通过改制后重新注册登记的,而且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自有资本少,经营效益差,产品科技含量低,抗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个私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很多是家庭式管理,缺乏内外监督机制,经营随意性大,稳定性差,银行很难对其经营状况做出理性判断。金融机构在信贷操作过程中,同样存在热衷于支持大项目、大企业心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因规模不够而不予上报,或上报后无法通过审批,限制了我县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3、信用等级低。企业的信用状况较差,企业逃废债现象仍然存在,使银行由慎贷到惧贷。同时,中小企业缺乏合法有效的担保中介机构,中小企业抵押难、担保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建议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这种企业“难贷款”、银行“贷款难”的问题,打破银企关系僵局,实现银企双赢目标,需要政府、企业、银行及有关方面共同努力,并把握好四点。
1,抢抓政策机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金融部门要抓住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金融改革的政策机遇,结合我县中小企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积极优化金融结构,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布局,切实加大对我县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金融部门要积极探索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加快转换银行经营机制,全面推进我县的金融改革,提升全县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银行经营效益,加强金融调控和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切实增强我县金融业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大力整治信用环境,努力创建诚信工程。一是要加强诚信教育,增强企业的诚信观念。政府官员要彻底转变观念,认识到国有银行不仅替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负责任,同时也是企业,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存款人的存款,是必须还本付息的特殊商品,而非无偿的财政资金。要认识到资金是目前制约工业企业发展更是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而我县主要的融资渠道还是银行贷款,以良好的信用环境吸引银行贷款也是一种特殊的“招商引资”,而且可能是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并将整治信用环境作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二是要按照“政府主导、银行推动、部门联合、整体推进”的要求,深入开展“诚信竹山”创建活动,推行“信誉兴县”战略,下大力气改善社会信用环境。把社会信用建设列入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各方面自觉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企业积极争创AAA信用企业,促进信用提档升级;要向社会发出“信誉兴县”的口号,加大宣传力度,构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政府要以在规范企业改制中维护银行债权,清收党政机关、职能部门和公务员贷款,化解村级债务等工作作为突破口,推动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金融机构要实行区别信贷政策,对被评为优质信用企业实行贷款倾斜,对金融高风险区和不诚信企业联合实行信贷制裁,以增加守信的收益,提高失信的成本。
3、努力构筑银企发展平台,一是建立银企发展协调机制。要实事求是,用好政策,妥善解决好当前的银行不良贷款和企业债务。由政府牵头,成立支持工业兴县与金融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召开银行、企业、政府负责人会议,通报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磋商和协调。二是建立完善企业金融信息共享机制,要加强企业金融信息双向交流。一方面,企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供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信息;另一方面,金融部门要及时向企业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三是结合国家宏观政策,政府、银行、企业之间要积极搭建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积极营造新型政、银、企关系,为资金供求的有效衔接创造条件,推出一批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有优势的项目,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要建立工业企业发展项目库,并及时向各金融机构发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必要时,政府可根据具体情况,举办一些投资项目发布会或项目投资推介会,宣传企业金融政策,促进银企之间互通情况,推进银企之间的深层次合作。五是建立保障机制。县有关部门要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