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奋力推进生态水电大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茶叶、烟叶、蔬菜、林特等特色致富产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大。
一、农村经济总量
200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92797万元,同比增长5.79%。其中农业产值61769万元,林业产值7075万元,分别比同期增长6.96%、91.58%;牧业产值22528万元、渔业产值276万元,分别比同期下降10.64%、6.12%。
二、农村经济运行特点
1、粮油增产。2006年上半年风调雨顺,下半年虽然持续一个多月的干旱,但后期雨水较好,对农作物的生长没有大的影响,小麦、玉米、油菜籽、芝麻等作物单产增加。全年粮食产量205632吨,其中夏粮产量34430吨,秋粮产量171202吨。油料产量17360吨,同比增长19.4%,夏油产量11320吨,秋油产量6040吨。
2、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始终是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茶叶、中药材、烟叶、蔬菜、畜禽等八大产业已具规模。全县茶叶面积达到100201亩,中药材面积32696亩,烟叶面积19250亩。另外果园面积增长较快,全年果园面积14971亩,同比增长51.5%,其中仅冬枣就新增4000亩。
3、畜牧业平稳发展。畜牧业几年来一直处于平稳增长趋势,我县主要畜牧产品是牲猪,由于牲猪价格变化无常,影响了整个畜牧业的发展。今年前8个月牲猪价格一直低迷,到第四季度价格猛长,虽然出栏量增长,但2006年畜牧业现价产值同比下降10.64%。2006年牲猪出栏20.32万头,同比增长1%,存栏20.93万头,同比增长1%;牛出栏3615头,同比增长4%,存栏20157头,同比增长8%;羊出栏16211只,同比增长4%,存栏33753只,同比增长7%;家禽出笼45.88万只,同比增长1%,存笼63.59万只,同比增长3%。
4、农民收入增幅较大。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77元,同比增长10.7%。从农民收入的四大结构来看:工资性纯收入人均为152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8元,增长幅度为24.3%,其中打工收入收入为人均910元,比去年同期的683元增加248元,增长幅度为36.3%,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8%。家庭经营纯收入为438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元,增长幅度为9.7%。财产性纯收入人均增长3元。转移性收入人均下降140元。
5、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较好成绩。2006年我县外出务工人数81500人,打工收入52000万元,分别同比增长7.2%、10.3%。现在农民外出务工不仅局限于“三高”行业,随着“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的开展,农村年青劳动力外出务工已开始逐步向技术含量高的行业转移。据统计,今年我县“阳光工程”全年组织培训3929人,转移就业3733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5%;“雨露计划”组织培训3700多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5%。
6、农民看病难、治病难得到有效解决。2006年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22770人,覆盖率84.95%,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人数53928人,补助支出金额860.55万元,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挠农民的看病难、治病难问题。
7、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全县完工通村水泥路327.4公里,“三改一建”工程完工3750户,安全饮水工程完成415处;深入开展“一清一化”和房屋改建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深入推进,因地制宜地把“十星级文明农户”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县“十星级文明农户”达到5.2万户。
8、农业科技含量提高。针对我县青壮年劳动力紧缺、劳力与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山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下降、种植效益下滑等突出问题,结合市场需求变化,县农业部门积极推广轻型、简化、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方面实施了水稻免耕与大田抛栽技术、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优质油菜“一菜两用”栽培等技术;另一方面引进优质农产品,优质香米“中国香稻”已进入规模化种植阶段,2006年销售各种农作物良种43.6万公斤,其中两杂种子27.1万公斤,主要粮油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优质良种和高效栽培技术的普及势必对我县粮油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一定作用。
9、各种惠农政策全部落实到位。2006年我省粮食(小麦、玉米、水稻)直补标准为6元/亩,同比每亩增加4.45元,全县共发放289万元,同比增长214万元;水稻良种补贴为15元/亩,全县共计151万元;农机补贴2006年16万元,同比增加7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1、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对于我们一个农业大县来说,遇到旱涝灾害,如果没有有效的基础防御设施,将造成严重的减产,直接影响农民增收,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环境保护,另一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建设。
2、农村经济受市场变化牵制明显。不论国际还是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动,对我县的农村经济都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各种农产品、畜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农民对畜牧业增收的信心。
四、建议
1、拓宽农产品加工渠道,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据统计,全县药材加工业1家;茶叶加工业85家,其中个体76家;蔬菜加工业3家,其中干菜加工2家;没有水果加工业。
蔬菜和水果加工还是有很大潜力的,还有很大的市场可以开发。我县板栗、冬枣等林特产品和水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等都到了挂果期以后,保管、销售、深加工就是面临的一个难题。
茶叶是我县一大产业,茶叶加工业个数较多,而且个体加工占89%,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大,采摘面积将逐年增长,产量随之增大,这就需要及早建立一个统一的茶叶加工、销售管理体系,以免造成无序竞争、价贱伤农的现象。(竹山县统计局 谢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