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平安
柳林乡位于堵河源头,地处两省市(湖北、重庆)五县区(竹山、竹溪、房县、神农架、巫溪)结合部。全乡475平方公里,13个村,16279人。近几年来,我乡党委、政府以推进民主公开为抓手,打造“阳光工程”,大力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连续5年被县委政府授予“红旗单位”,连续3年被评为“党风廉政建设优秀单位”,2004年被湖北省委授予“五好乡镇党委”。我们的工作特点是:
一、提高认识,解决 “怕公开”的问题
打造“阳光工程”,扩大基层民主,是源头治腐工作的重要内容。它既能预防和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又能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但是,有的干部在思想上有顾虑,害怕民主公开后对实际工作不利,对民主公开工作存在懈怠心理。对此,我们以转变干部观念为重点,着力解决“怕公开”的问题。
一是抓宣传教育,促思想统一。我们多次召开党委班子会议、全乡党员干部会议、群众代表座谈会,认真学习《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等各级文件精神,大力宣传实行民主公开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统一广大干部对开展民主公开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二是抓典型示范,促整体推进。三里坡村曾是我乡的“上访村”。在2001年至2003年的3年里,有些群众经常到乡、到县上访。我们通过深入调查,村干部不仅没有问题,而且还克服困难,争取帮扶单位支持,借钱、垫资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为什么干部做了好事,群众还有怨气。经过分析,问题的关键在于村务没公开,群众不知情。我们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三里坡现象”大讨论,提出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做到群众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是抓具体指导,促工作落实。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干部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政策把握不准,难以驾驭民主公开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乡成立了由各公开责任单位负责人为主的民主公开工作领导小组。一方面以定期培训、下村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村党员干部掌握党和政府对民主公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提高乡、村干部的政策和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大力宣传民主公开工作,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与建议,调动村民群众参与民主公开工作的积极性。
二、完善措施,解决 “难公开”的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对民主公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间要及时,内容要全面,数据要真实。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和克服干部的畏难情绪,切实保证了民主公开的顺利进行。
一是健全完善制度,确保民主公开的规范化。针对一些村在公开时间、公开内容及公开模式上不规范的现象,我们制发了《柳林乡政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实施方案》,对公开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在公开时间上,统一规定每月10日为全乡的村务公开日,集中对常规性的村务进行公开;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大事项,实行一事一公开或一阶段一公开。在公开内容上,统一把公开的内容规范为财务管理、村务决策、工作进展3个方面14项。对专业性较强的财务公开,按照“村帐站审”的要求,由会计工作站审核汇总、统一制作“柳林乡分村财务公开明白卡”,发放到各村,张贴在“明白墙”上。
二是严格监督检查,确保民主公开的真实性。工作中,我们建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乡纪委组织协调,村两委具体抓的工作机制,不定期深入各村对民主公开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同时,明确提出了“真、全、细”的民主公开工作要求:“真”就是公开的内容要准确,数据要真实,不掺水分;“全”就是公开内容要全面,不避重就轻、遮遮掩掩;“细”就是公开内容要具体详细,不粗枝大叶,模糊不清,切实保证公开质量。
三是强化责任追究,确保民主公开的严肃性。由于乡、村的党员干部大都出自本地,在基层工作时间较长,也做过一定的贡献,容易形成碍于情面,对有违纪行为的干部往往以批评教育或口头警告为主,对受处分的干部没有及时向群众公开处理结果,在群众中造成了政府“不敢为”的现象。鉴于这类问题,我们把责任追究作为严肃党纪、教育干部、推进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民主公开工作中,我们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对虚报、漏报、瞒报等欺上瞒下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近三年来,我乡对党员干部立案6起,查实4起,查处4人,达到了严肃纪律,教育干部的目的,有力的促进了民主公开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注重实效,解决“真公开”的问题
贴近群众、尊重群众、服务群众是民主公开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推进民主公开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整合各种资源,注重实效,力求创新。
一是健全组织网络,创新公开平台。全乡13个村和8个乡直单位都成立了民主公开领导班子和工作专班,负责领导、组织、开展民主公开工作。在平台建设上,各村、各单位共建有21块“明白墙”, 专门用于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乡党委政府还建了“红头文件”查询站,做到“红头文件”张贴上墙,公布于众。通过定期整理、印发“明白袋和明白卡”,把有关工作向社会公开,让群众知晓。在农村税费改革、宣传各级“1号文件”和计划生育等工作中,我们将政策法规做成宣传品发放到群众手中,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我们还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在《今日竹山》网站开办《柳林网页》,及时把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信息全部在网上公开,并开设“意见建议留言”,每月收集、反馈各种意见和问题,达到了宣传政策,讲明原由,交流学习,增进理解,促进工作的目的。
二是注重公开效果,创新公开形式。定期公开、适时公开、群众点题公开是开展民主公开的重要形式。我们对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按时公布村务情况,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动态事件及重大决策适时公开,把群众关心的内容全部交底亮相,做到事前与村民商量,事中请村民参与,事后请村民评议。尤其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烟叶产业过程中,我们把扶持政策、发展机遇、利弊得失方方面面的情况都交给群众,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最终形成了抢抓发展机遇、做大做强烟叶产业的共识。通过7年努力,到2003年至今,全乡烟叶面积稳定1万亩,每年烟农总收入1000万元,利税200万元。群众点题公开本着群众想了解什么就公开什么的原则,由村民就关心、关注的问题提出要求,必须由村两委负责人公开解答。今年全乡点题公开60多条,村民对村务公开满意度96%。通过定期公开、适时公开、群众点题公开,我们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部对群众开放,体现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全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多年来,全乡无到市以上上访,无重大刑事案件,无责任事故发生。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公开渠道。创新公开渠道的根本目的是方便群众监督。柳林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为此我们提出了“三结合”的民主公开新渠道。其一是结合廉政建设:乡党委政府每月召开一次述职述廉评议大会,要求干部人人发言,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党员干部常常“回头看”,各项工作时时“结硬帐”。各村年初召开群众大会研究部署全年各项工作,年终由村干部向全体村民进行述职评议,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结果。其二是结合作风建设:按照“做透明人,办透明事”的要求,党委政府专门把9名党政班子成员、22名乡干部、8名单位负责人和35名村干部的分管工作、联系电话等制作成“柳林乡便民服务热线”向全乡群众公示,使群众不论身处何地都能随时联系乡村干部。其三是结合文化建设:全乡13个村都组建了锣鼓队,把政策编成民歌,把形势唱成民歌,使群众在自娱自乐中了解政策,关注发展,促进和谐。
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任重道远,前景广阔。我们将以此次大会为动力,坚持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柳林乡党委书记、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