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开展校县人才共建 促进人才资源开发
发布时间: 2006-11-13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竹山县委人才办    陈代国  喻淑超

 

    年初以来,我县结合 “一主三化”和八大产业发展的需要,坚持“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以“盘活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引进急需人才”为重点,利用县校人才智力共建平台,不断深化与大中专院校的合作关系,有力地提升了产业科技含量和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取得了良好成效。

    1、提高人才素质抓共建。 为充分发挥大中专院校师资优势,全面提高现有人才的专业素质,挖掘县内人才潜力,制发了《竹山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经费确保占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1.5%,对通过继续教育取得本科或专科学历的职工分别给予一定的学习奖励优惠政策,采取校县联姻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各类人才的竞争能力。一是联合办学,加强骨干人才学历教育。一年来,我们以新组建的县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学校为依托,以县相应培训基地为办学场所,由省、市相关院校负责学员的教学、考试、学员注册等方面工作,并严格按照相关院校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强化在职人才的学历教育。县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充分利用县农广校培训基地,借助华中农业大学与市应用科技学校的师资力量,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技术人才参加学历教育,先后组织130多名学员参加中专升专科、34名农业技术骨干人才参加专升本学历教育;县教育局以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培训基地与十堰电大协作,先后组织45名在职教师参加中专升专科、34名在职教师参加专科升本科学习深造;县卫生局以县卫生技术学校为培训基地,与郧阳医学院协作,先后招收45名学员参加护理学大专学习、63名学员参加临床医学本科学习。通过努力,较有成效地提升了县级培训基地办学水平。二是委托培养,壮大急需专业人才队伍。针对我县教育系统英语、数学、计算机等专业教学人员短缺的实情,通过十堰电大牵线搭桥,向省教院等高校输送了23名教师进行相关专业学习深造。三是短期培训,促进优秀人才知识更新。为不断提高各类优秀人才的业务技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我们紧密结合全县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选拔技术骨干到相关大中专院校进行“充电”。一年来,从县农业局选拔10余名农业技术骨干到市应用科技学校、华农大和省农科院进行茶叶制作、蔬菜和中药材种植、玉米育种短期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业务理论学习培训,提高他们在农业产业服务中的创新能力;利用暑期由县教育局组织15名乡镇中学校长到郧阳师专进行了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任职提高培训,促使了他们教育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以上途径,不仅提高了我县各类人才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了他们服务县域经济的本领,而且拓展了大中专院校的办学领域。

    2、优化队伍结构抓共建。针对我县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主导产业高级专业人才严重短缺,而大中专院校部分专业的毕业生闲置的状况,我们坚持用事业、用感情、用必要的经济待遇留人,广开绿灯不断优化各类优秀人才创业平台,为急需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发挥专业特长找到用武之地,缓解了全县人才紧缺的矛盾。一方面鼓励企事业单位引进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紧缺人才。县委、县政府作出两个承诺:一是以引进的方式到我县来工作的应届大学生,免除试用期,工资高定一档,逐步落实市委、市政府规定的相关优惠政策待遇;二是坚持两个一律,即凡是签订协议来我县考察或参加面试的学生,所有的差旅费和食宿费用一律由用人单位报销;对已录用上岗的人员,组织人事部门一律优先办理相关手续。在此基础上,积极参加省市各类人才招聘活动,先后组织教育、卫生、农业、畜牧、县天新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深入郧阳师专、郧阳医学院等大中专院校招聘50名紧缺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县委、县政府以国家大学生志愿者西部活动为契机,引导到竹山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长期留竹工作。在加强大学生志愿者跟踪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同时,出台了凡服务期满自愿留竹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突破编制限制核定编制、自主选择工作岗位、免除试用期、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到竹山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长期留在我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去年7月份到我县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22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期满后,来自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的11名志愿者主动提出留在竹山工作,县委根据他们所学专业,充分考虑他们个人意愿和实际工作需要,分别将11人中7人留在县发改局、商务局等县直单位工作,3人被分配到乡镇工作,1人被安排到县内龙头企业从事市场营销工作。通过努力,不仅为全县人才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激发了人才队伍活力,而且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找到了用武之地。

    3、立足重点产业抓共建。针对我县水电开发、绿色食品、林产化工等主导产业人才奇缺、分布不均的实情,县委、县政府制订出台了《关于放开搞活人才队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经济环境、鼓励投资创业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等吸引、留住、引进、开发、培养急需人才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大力深化以推行全员聘任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改革、以推行评聘分开制度为重点的职称制度改革、以能力和绩效确定薪酬标准为目标的分配制度改革,有效提高了现有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为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的科研技术专长,推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我们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指导思想,建立来去自由、短期应聘、项目招标、培训讲学的“柔性”流动政策,有针对性地邀请大中专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深入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开展科技讲座与现场技术指导服务活动。通过市应用科技学校牵线搭桥,县委、县政府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建立了长期产业和技术科研项目合作关系。邀请华中农业大学校长张端品到我县进行实地考察、作农业技术学术辅导,常年聘请华中农业大学茶叶专家倪德江、省农科院果茶专家龚自明、省农业厅经作处处长茶叶专家李传友为我县茶叶产业顾问,结合茶叶生产季节不定时到我县进行生态有机茶制作、春季茶园管理、茶叶病虫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在华农大和省农科院的帮助下,我县生态有机茶基地建设快速发展,基地面积达到8余万亩,并被纳入全省板块经济扶持项目。特别是今年全省有机茶现场会在县圣水茶场有限公司召开,为圣水品牌争创国家名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还聘请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利国、副教授雷明刚和省农科院研究员杜金平到我县指导郧巴黄牛、马头山羊、郧阳大鸡三大地方优良品种的提纯复壮、繁殖扩群等项目建设,使得郧巴黄牛杂交改良及其规模养殖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为“星火”计划项目,打破了我县“星火”计划项目零的空白,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我县种子公司成功与华农大生产开发处合作建立了玉米、油菜等作物良种繁育基地,为华大公司生产鄂玉24号玉米种140万斤,制种农民人均增收400元。通过联合项目研发、技术攻关,不仅提升了全县重点产业、项目技术的利用水平,而且推动了大中专院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