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解读
编者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战略重点,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深入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委日前制定印发了《竹山县“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对我县未来五年新农村建设蓝图作了细致描绘。本报本期推出专版,对相关内容进行解读,以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加深了解,形成合力,按照县委的部署,扎实稳步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新农村建设宗旨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体目标,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倡导新风尚、建设和谐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深化农村文明创建,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把我县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发展、居住条件改善、人际关系和谐、群众生活富裕的绿色小康型新农村。
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编制发展规划,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合理布局,相互配套,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
——尊重民意,注重实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尊重农民意愿,紧紧围绕农民需求推进建设与发展,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引导农民自力更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农民持久的建设动力。
建设目标
——生产发展。到2010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5亿元,农村一、二、三产业收入比重达到35%:30 %:35%。全县劳动力转移达到10万人,劳务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农业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增加到65万亩,产业化经营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
——生活宽裕。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农民文化生活消费支出逐年增长,农民砖混砖木结构住房比率提高到70%,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电话及移动信号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0%以上。
——乡风文明。全县80%的村和90%的农户达到“十星级”创建标准。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由目前的6.8年提高到9年,卫生乡村达标率75%以上。形成家庭和睦、团结友善、勤俭自强、诚信守法的社会氛围。
——村容整洁。通村道路的硬化率达到85%以上,农村安全卫生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生态家园普及率提高到60%,村庄绿化率达到90%,农村垃圾清除和集中治理面达到95%以上。
——管理民主。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健全,村村建起村规民约和协调管理村级事务的理事会,农民对村务公开和社会治安满意度达到85%以上,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