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三农”问题调查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偏远山区,境内山多地少,水田面积小。全县国土总面积3586平方公里,2005年实有耕地面积42.1万亩,其中水田10.0万亩。全县总人口45.5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40.89万人,占总人口的89.7%。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4.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7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5%。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66.5%,畜牧业占28.9%,林业、渔业等占4.6%。全县人均耕地面积0.92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875元。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高度重视和关注三农问题,让广大农民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甜头”,给山区农村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然而,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在竹山这样典型的、以农为主的山区贫困县,农村工作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问题”,使目前山区“三农”工作,存在“三喜三忧”。
首先是可喜的方面。
一是变“纳”为“拿”,广大乡村农民不仅不再交纳各种税费,种地还享受多种财政补贴,农民负担较以往大大减轻;
二是“生态家园”建设、道路“村村通”工程、农村电网改造、“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使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居住环境与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山区农民能够在粮食够吃有余、衣食安然无忧的情况下,也能享受到现代生活带来的便捷、舒适与乐趣。
其次是值得担忧的方面。
一是山区农民依靠传统的种养殖业增收难度大。传统的种养殖业,仍然是山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二十世纪末,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以及市场等因素影响,山区农民种养殖业收入增长较快,对贫困地区温饱问题的解决以及少数农民提前实现低水平的小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农产品供求状况的根本改变、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发生变化,山区传统的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趋被动,依靠传统的家庭种、养殖业增收已经十分困难。
以种植业为例。根据我县最近调查结果,如今山区农民种植一亩粮食,如果考虑用工成本(或完全请工种植),则种一季水稻可收入150元,种一季玉米可收入40元,种一季黄豆可收入34元,种一季油菜可收入7元,种一季小麦连本也保不住,每亩倒亏14元,这还是在风调雨顺年份的计算结果。实际上,山区风、雹、水、旱、病、虫等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在灾害年份,农民种粮的实际投入更大(如遇干旱年份必须抽水抗旱,遇风灾倒伏必须增加培土用工,在病虫发生严重年份必须增加农药开支),产量与效益更低。
如果只考虑农民种粮必须开支的“刚性”投入(必须用现金购买的各种农资投入),则种一季水稻可收入560元,种一季玉米可收入390元,种一季黄豆可收入164元,种一季油菜可收入287元,种一季小麦可收入209元,效益仍然不容乐观。近年来,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不少农户过去自己(或换工)干的农活只有花钱请工干,过去不用花钱的“柔性”支出越来越多地转变为必须花钱的 “刚性”支出,而且增长幅度较大。例如种植水稻,整田、插秧、收割基本依靠请工,每亩支出就高达近300元,这使山区农民种粮效益较以往明显下滑。
山区养殖业情况与种植业基本相同。山区分散的养殖业效益本来就低,市场竞争能力较差,农户从事养殖很多只是为了自食或挣一点“工夫钱”。近年来,受“非典”等因素影响,国家将发展养殖业支持重点投向以“养殖小区”为主的集中养殖模式,山区分散的居住与养殖方式不在国家支持之列。这样,就使山区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家庭养殖业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依靠养殖业增收更加困难。
二是山区新一代农村青年就业困难,依靠打工增收也有难度。由于传统的种养殖业收入有限且十分辛苦,山区新一代农村青年很少愿意留在本地务农,大约三分之二的农村青年都在外地打工。近年来,打工收入已逐步成为山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随着全国打工人数的不断增多,竞争也越发激烈,企业对打工者综合素质,尤其是知识、文化与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近两年部分地区虽然出现了“民工荒”,但这只是企业对大部分农民知识、文化与技术素质较低做出的无奈选择。而知识与、文化技术素质批普遍偏低,正是贫困山区打工农民的“软肋”,这就使山区农民依靠打工就业增收存在很大难度。
三是山区农村发展难度加大。就业难、增收难,直接导致山区农村发展缺乏后劲。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虽然给山区农民带来不少实惠,但由于耕地面积小、生产投入高,农民的综合收入与平原粮区相比差距却在不断拉大,加之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主要支持项目,如耕地园田化、生产机械化等,重点都放在平原粮区,山区得到扶持少,同时,大量的劳务输出,又使山区农村青壮年劳力与人才大量外流,因而山区农村发展难度比以往更大。
针对山区“三农”工作出现的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1、争取更多惠农政策与资金,加大山区扶贫力度,增强山区发展后劲。一是因地制宜,改变惠农资金补贴方式。改资金分散发放为集中使用,重点用于园田化建设以及水利设施完善或改造,增强山区农业生产的抗灾、稳产能力,促进耕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合理流动,提高农业专业化与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即改“补产”为“补能”。二是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保证农业科研、示范与推广费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降低山区农民劳动强度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三是争取扶贫资金,确保重点扶贫项目的立项与实施,促进地区平衡发展。
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依托山区固有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要找准山区地方优势,争取国家产业发展资金,引导、支持农户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大力发展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通过“扬长避短、扩优压劣”提高效益、增加收入。
3、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增强农村青年就业能力。要加强对山区农民的职业教育与短期技术培训,教育对象应包括学生教育与成人教育,培训内容应包括农业知识培训及其它实用知识与技能培训,努力使山区农民都有“一技之长”。在开展教育与培训同时,搞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各项服务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新一代农村青年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与创业能力,增加打工、务农收入。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国家实施的“阳光工程”,对离乡离土的农村青年培训高度重视,并给培训对象予以适当的现金补助,但对在乡务农的成人、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支持较少,建议今后予以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山区农民生产与生活条件。一是争取资金,加强山区耕地与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山区耕地的抗灾产出能力与机械化水平。二是加大对环境条件恶劣地区农户的迁移与扶贫力度,降低扶贫成本,提高扶贫效果。三是坚持实施“生态家园”工程,保证沼气及配套设施建设质量,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改善山区农民生活条件。四是进一步落实偏远山区农户通水、通电、通路、通信工程,促进落后地区发展。
5、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引资与项目建设力度,努力将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山区农民第二、三产业收入。(熊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