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广电局 陈桂华
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两大历史性课题,一是如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更好地驾驭市场经济;二是如何拒腐防变,卓有成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风问题是执政党的生死存亡问题。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喉舌,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闻传媒,如何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有所作为,有效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帮助党和政府改工作,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是一个值得人们热切关注的问题,也是值得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新闻界共同探讨的课题。我想就这方面谈谈不成熟的看法。
一、新闻舆论监督优势
我们党是执政党,我们党的干部处于各级领导岗位上,因此必须始终警惕党执政后地位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不脱离群众,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要经得起执政的考验,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1945年7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曾邀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促膝谈心,问及其黄炎培参观延安的观感,黄炎培回签说,他活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亲自看到的,真所谓兴也快,亡也速。黄炎培希望中国共产党能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听了以后说道:“我们已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至于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的这段话把加强人民群众监督的重要性提高到保持人民政府不蜕化腐败的高度,迄今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实施监督的途径有许多,而通过新闻媒介进行舆论监督是一种最公开、最经常、最广泛的方式,因而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新闻媒介本身不是权力机关,为什么能够成为舆论监督的有力工具呢?这是由新闻媒介舆传播的公开性、广泛性和及时性所决定。这些特性也就形成了新闻舆论监督的优势。
第一,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公开性是实行监督的必有条件,没有公开就谈不上监督。公开本身就意味着监督。凡是干了见不得人的事,违法乱纪的事,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事,总是害怕被揭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大庭广众之中。在我们的党政机关中,在我们的干部队伍里,有的部门、有的干部天不怕、地不怕,不怕群众提意见,不怕领导批评,就怕新闻媒体的曝光,就怕“家丑外扬”,前些年,在狠刹党政机关公款吃喝风的期间,尽管上级三令五申,下了许多这个不准、那个不许,可就是管不住有些干部的那张嘴,他们仍然我行我素,照样上宾馆、上酒楼用公款大吃大喝,挥霍浪费,结果给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带来极大的损害。为了有效地遏制这股歪风,纪检、监察部门痛下决心,组织新闻媒体深入宾馆、饭店,开展明察暗访,并及时地予以曝光。这一招果然见效,使吃喝之风大为收敛,使那些慷国家之慨饱自己口福的干部有所畏惧。近年来,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中,纠风部门、行业精神文明创建领导部门对服务窗口组织媒体进行明察暗访,择其典型的进行及时曝光,使那些被曝淘单位受到触动,使其它单位受到教育和警示。为什么有的地方、有的部门、有的单位的“家丑”怕被新闻媒体“访谈”、被“曝光”,其原因就是于公诸于众,在于公开性。
第二,新闻舆论监督的广泛性。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一般都有新闻媒体。新闻媒体一般覆盖一个乡、一个地区、一个省,全国性的新闻媒介还覆盖全国,甚至全球。因此,它的受众一般都在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它的覆盖面之广,影响面之大,因此,它的受众一般都在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它的覆盖面之广,影响面之大,是任何一种工具所不可比拟的。就一件事情而言,就一篇批评性的报道而言,尽管是一个记者采写,一家媒体刊播,看似是一种个人的个别的监督行为,但它一经刊播出来,使广大群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于是就形成了判断这件事情是非曲直的社会舆论,就成为了由广大群众参与的大多数人的监督。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就是因为其正确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为政府帮忙,为群众解难,为党和政府所重视和肯定,为老百姓所欢迎和称道。朱镕基同志1998年10月8日在视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目时称赞道“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第三,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新闻媒体所遵守的新闻规律就是真实、及时,它是一切新闻媒体都必须奉行的法则。就日报而言,天天出版,有的还出下午版。就电台、电视台而言,它不仅每天都播发新闻,而且早中晚都有,有的还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播发,因此,当天发生的事情不仅隔日见报,而且还能做到当天见报;电台、电视台还可以做到即时播发。新闻媒介传播信息,舆论的这种速度是其它渠道和工具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新闻舆论的监督可以做到及时而且不间断,做到现场监督和跟踪监督。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媒体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也与受众息息相关,政治经济支持着媒体的发展,受从决定着媒体的兴衰。党中央对新闻舆论监督是十分重视和支持的,但是,纵观各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却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尤其是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廉洁从政情况的监督则根本没有触及。不说重大案件的报道,也不说批评性报道,就是读者来信、专栏言论也要把其棱角磨去。原因何在呢?其一,一些领导干部生怕开展舆论监督,批评一些不正之风,引起负面效应,损害党的形象,影响社会稳定;其二,还有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就是私心杂念在一些干部的头脑中作崇,一方面是怕影响自己的政绩,影响升迁,不欢迎、不愿意接受舆论监督;另一方面一些干部缺少对党的事业的责任心,明哲保身,事不关已,怕监督不好丢了乌纱帽,不敢、不愿开展监督。这里面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个人思想上的障碍。因此,要使新闻舆论监督开展起来,就必须端正对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认识,摒弃对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一些顾虑。其实,正确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起码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第一,有利于促进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自我约束,有利于揭露腐败现象,推动党风和廉政建设工作,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清除成克杰、胡长清等一批腐败分子,这不仅不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反而增强了群众对党的信赖,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恰恰相反,那种怕公开查处,捂住盖子的做法只会助长歪风邪气,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
第二,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群众的情绪,维护社会的稳定。影响社会稳定的原因是矛盾得不到化解,群众的情绪得不到正常的释放。如果通过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促进机关和干部作风的转变,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就能够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
三、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舆论监督作为新闻媒介功能的一个部分,作为舆论导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作用发挥得如何,社会效果的好坏,是不可等闲视之的,为了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推动、促进作用,首先必须要建立党风廉政建设新闻舆论监督的机制,制订新闻舆论监督的办法,明确新闻舆论监督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范围和内容、基本原则、社会要求、组织领导以及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检查和监督,把新闻舆论监督纳入制度化,正常化轨道,使之健康地开起来;其次,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要负起指导与支持新闻单位事情的责任,应主动利用舆论工具,揭露腐败现象,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党委纪检部门可以定期在新闻媒体上报道一些典型案件的处理情况,增加透明度,发挥教育、警示和震慑作用,增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同时也可以组织新闻单位适当对一些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进行曝光,以促进、帮助这些部门和行业从根本上端正风气,重塑形象;其三,作为新闻单位,要行使好舆论监督的权力,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明确舆论监督的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有利于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化解矛盾,增进团结,维护稳定,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绝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为监督而监督。同时要做到批评的事例要典型,点名批评要慎重;事实一定要核查清楚。要事先听取党的有关部门的意见和被批评者的意见;要掌握好批评报道的数量和时机,把握好力度和密度。另外,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我认为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是:一要维护新闻的独立性,在国家宪法允许的范围内,支持言论自由。二是坚持新闻真实性,不容许任何个人利益玷污新闻的纯洁性;三要在党委的领导下,捍卫人权,民主与自由;四要保证报道内容代表各阶层读者利益与倾向;五要保证在其媒体上刊登被指告人员或团体客观的应辩;六要保守信息源的秘密,自觉地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