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善宏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这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大趋势。
党中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要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广播电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意识、社会意识和政治意识,承载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历史责任。
一、宣传鼓励,引导舆论,凝聚民心。
广播电视要始终坚持党管新闻、党管舆论的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正确把握对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的引导,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广播电视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生动直观的主流媒体,发挥着宣传导向作用。首先,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心声,正确掌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并及时予以反映表达。其次,要准确把握公众舆论的脉搏,用实事求是的舆论积极引导似是而非、以非为是的底座,对人民群众的一些模糊认识,及时给予解决和疏导。广播电视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要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掌握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摸清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的满意度,以便把握社会脉搏。对人民群众的正确舆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支持;对人民群众的一些模糊认识,要及时给予解决和疏导;对影响社会稳定的流言、传闻,要及时予以澄清和纠正。主动把握舆论引导的方向,只有使两个“舆论场”最大化的重叠,才能使媒体引导社会舆论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更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观念,并与人民群众的认识产生共鸣。
舆论引导的本质在于客观公正地告诉人们事物的真相,就是公布事实、辩明是非、指出利害、讲清大局、揭示趋势。广播电视要通过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把人们单纯从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局部利益出发的思维方式,改变为具有全局利益、国家利益和大局意识的思维方式。
用这样的方法引导舆论,就可以改变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改变媒体舆论同人民群众的公众舆论相脱节的现象,做到既符合党和政府的总体部署,又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符合客观实际。
二、释疑解惑,畅通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渠道。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各种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特别是基层人民群众,必然会产生一些“看不懂”、“不理解”、“想不通”的问题,甚至会有一些抵触情绪,他们总希望多了解一些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情况,多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社会信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人民群众这种知情的欲望将会越来越强烈,还会提出更多的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工作方法,是党和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该肩负起这项艰巨任务。
怎么样才能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上,不能远离生活、偏离中心,不能只“敲边鼓”,不响“重锤”。在找准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新闻报道阐明党的宗旨,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解释有关政策和措施,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有效地为群众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疙瘩,使群众认识到党在现阶段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都同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其实,在党的政策和群众利益之间,紧紧隔着一层薄薄的“窗户纸”。这层“窗户纸”一被捅破,党的政策同群众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具体、生动地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其次,要在做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同时,做到“三创新”,即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第三,要切实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广播电视工作者要时刻想着自己的服务对象,经常深入基层,反映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