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村干部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村官”作为与群众接触面最广、带动性最强的干部群体,用什么样的政绩来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每一名村干部都要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力戒各种形式的政绩误区。
村干部的不良政绩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求稳出政绩,干工作不敢创新、不会创新、不愿创新;二是亮点出政绩,为了配合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纷纷搞起样板示范工程;三是创收出政绩,在一些较为偏远的乡村,为缓解收支紧张状况,村干部往往多渠道创收。如在计划生育罚款等事项上,表面上宣传力度大,暗地里网开一面,培养新的经济“创收点”,一旦形成超育超生的事实,就立即执行罚款,毫不含糊。
要想使“村官”走出政绩误区,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一是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管理,把他们的政绩观真正统一到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谋利、帮群众致富的健康轨道上来;二是构建公正的考评体系,对村干部的工作实行量化管理,出台与之相配套的优胜劣汰干部任免机制和奖惩制度;三是培养村干部的奉献精神,在群众面前,要敢于吃亏、勇于吃亏,不与群众争名利,多做为群众长远利益打基础的事情,真正引导群众走上致富路。(张艳飞 李大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