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国 陈华 乐奎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我县是一个山区贫困县,实现这一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必须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对策和措施,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议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一、我县与“新农村目标”的距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外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统一。既要考虑外在形象的美化,要通路、通电、通信息、通水、通沼气、村容村貌整洁、美观,要有“看相”,硬件设施要好,更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根本任务,注重软件建设。很显然,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单一指标都无法全面反映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社会主议新农村的描述、评价、监测和预测需要一套科学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体系。
为了制定充分反映我县新农村状况的指标体系,我们参考了国内外有关研究最新成果,最后确定为下表16个指标,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六个方面。其反映我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综合评分为7.11分,它表明我县农村向新农村建设目标仅迈进了7.11%的路程,还有92.89%的路程需要走,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可以说才仅仅起步,任务艰巨,路途遥远。
二、实现新农村目标的突出难点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是关键,没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竹山的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当前,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我县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难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1、经济发展的封闭性。山区经济具有自然气候的垂直性、资源分布的立体性、生产周期的长期性、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生产、布局、流通)和经济收益的级差性等五大共同特征;加上思想观念上的封闭,传统小农经济的思维惯性;交通与信息条件的封闭,形成了狭小的区域经济圈; 这种特征或特性表现出的封闭性,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发展。2005年,竹山县进入国内外市场的商品仅占全县GDP总值的34%,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进入国际市场的商品仅占年交易额的3.7%。
2、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从产业结构层次看。2005年我县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 0.38:0.26:0.36 ,是一种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从农业内部层次看,种植业占65.83%,林业4.21%,牧业28.74%,渔业0.34%,服务业0.88%,占全县国土面积十分之一的耕地创造了66%的产值,而十分之一的水域仅为0.3%,可以忽略不计;十分之八的林地、草地只创造了4%、29%的产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县基本上还属于“耕地产出型”的农业结构模式。
3、资金短缺的制约性。从新农村指标体系看,分值在负值以下的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恩格尔系数、以电代燃生态家园、农村公路硬化、安全卫生水普及等要达到目标值,年需投资10亿元;从实施“一主三化”角度看,农村工业、新村镇建设年需投资10亿元左右。目前我县信贷投资规模小,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弱;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民间投资难以启动;招商引资工作起步较晚,成效不大。
4、人才缺乏的低效性。受历史和自然的影响,全县还有聋、哑、呆、傻还有3.8万人,占总人口的8.5%;青壮年文盲率尚有0.7%,人口整体素质亟待提高。2005年全县各类科仅占总人口的1.8%,每万人只有科技人员181人,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水平和实际需要。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取向的与思考
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县情,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子、少取、放活”方针,以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为目标,以“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总抓手,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突破口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新的载体,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依靠群众,整体推进,逐步把我县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步骤上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两步走”战略部署,到2010年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建成100个绿色小康村,省定139个重点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社会保持和谐稳定。2011-2015年水能、矿产、生物等资源全面开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乡镇工业、农村超市网点、村镇建设、农业产业等大干快上,全面实现新农村目标。
(一)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思想大解放为前提。
思路决定出路。贫困山区最大的差距是思想观念落后。因此,突破思想瓶颈势在必行。一是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新观念。二是牢固树立资源大开发观念,把注意力和着力点从单一耕地、单一农业、单一本地人转向山水林田矿综合开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本地人外地人均能开发上来。三是要树立速度大跨越观念。要坚决破除“唯条件论”思想和畏难情绪,积极主动赢得后发优势,缩小差距。四是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着眼长远发展抓开发。
(二)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
农业产业化实际就是农村工业化。实践证明,通过发展特色经济,培植主导产业,壮大龙头企业,打通流通渠道,延长发展产业链条等措施,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一是把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放在全国仍至世界这个大市场动态变化的格局中,进行战略规划,科学定位,发挥优势,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加速培育“产业化农民”,积极拓宽富余劳动力“打工经济”渠道,力争农村人口每年的劳务收入占当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75%左右。
(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村城镇化为载体。
城镇化发展是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我县小城镇建设必须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发展的要求,以“一个支柱产业、一个明星企业、一个规范市场和一条标准街道”的标准,坚持小城镇建设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市场化相结合,积极稳妥地、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小城镇建设。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水平由现在的12%提高到56%,构筑适应全县经济发展的城镇体系新格局,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宝丰、秦古、得胜、官渡为骨干,其它(镇)乡为依托,商贸、旅游、工业、特产品等功能齐全,辐射和带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塔型”城镇网络体系。
(四)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培植民营经济大户为主体。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发展民营大户,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推动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一是要创造良好环境,破除思想和体制上的障碍,在全县倡导自主创业精神,形成人人都想创业,个个都想当老板的社会氛围。二是要落实民营政策,放宽市场准入空间。三是要加强引导。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在管理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家族式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推进民营经济向高层次,大规模发展。
(五)新农村建设必须以项目建设为重点。
项目是生产力诸要素的集合体,是资源配置的依托条件,也是解决我县新农村建设资金匮乏的重要途径,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强县”战略。一是认真研究国家的大政策。围绕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5大方面,重点围绕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娱乐难、老难、就业难“七难”上争取项目。二是抢抓发展大机遇。抢抓新阶国家扶贫开发、南水北调等重大 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力争每年都有影响全县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级投资计划。三是扎实推进大项目。紧紧围绕水电、交通、城建、水利、生态环境五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六)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人才科技为支撑。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作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核心。一是强化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培育机制,放手合理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普及基础教育,大力强化职业教育,经常进行回归教育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等多层次的人才。二是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步伐。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及时转化高新技术成果,扩大先进实用覆盖面。发展城乡技术市场,沟通技术供求对接渠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七)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优化环境为保障。
新农村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和发展环境。一是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的“硬”环境。主要是加快交通(以村村通水泥路为重点)、通信(实现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通沼气、通安全水、新村容(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学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二是积极营造招商引资的“软”环境。即优化舆论环境,优化服务环境,优化政务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