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远新 王瑛
大力发展打工经济,推动农村劳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而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则是做大做强打工经济的关键性、战略性举措。今年中央1号文件更明确指出:“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为全面推进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岗就业能力,我们于近期围绕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开展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现状
近几年我县农民工培训工作已逐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视,培训工作已有了较好的起步。2005年,全县共培训农村劳力1760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4000人次,职业技能培训3600人次,农村适用技术培训10000人次。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开展,直接促进了农民工的转移。2005年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7.5万人,比2004年净增5000人。劳务收入达到4.5亿元,比2004年净增3000万元。目前我县的农民工培训工作从总体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公办为主体,以民办为补充的培训体系正在形成。目前公办的农民工培训机构有六所:即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属的技工学校和就业培训中心;县教育局下属的职教中心;县农机局下属的农机学校;县农业局下属的农广校;县卫生局下设的竹山卫校。民办的培训机构有华裔电脑培训学校、智勇电脑培训学校、宝丰环艺电脑培训、鼎天科技电脑培训等。
2、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目前培训开设的专业包括电子装配、电工、钳工、焊工、计算机、电动缝纫、汽车驾驶、农业机械驾驶与操作、农机修理、轻化工、幼师等多个专业。
3、培训设施和条件比较完备。县劳动技校占地13.5亩,现有教职员工41人。可容纳1200人教学,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有5个操作室,供学员实习操作。县农机学校占地25亩,拥有教职员工33人,教学楼2栋、教学三用堂、职工住楼各一栋,大中型教练车22辆,培训必须设备齐全。
4、培训与就业结合的比较紧密。目前各类培训学校的培训就业率都在95%以上。县劳动技校在广东的东莞、深圳和江苏的昆山设有专门的安置办事处,走出了一条招生—培训—安置—服务一体化的路子。县农机学校学员培训就业率达到98%以上。
5、新生劳动力培训正引起重视。从去年开始,对初中毕业生培训进行了专门部署,实行双证书制度,凡没有参加培训的学校或培训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不予验发实用技术培训结业证书和初中毕业证书。2005年全县7800名初中毕业生参加了培训。为提高培训效果,县里又编写了6套统一规范的培训教材供初中生培训使用。
二、目前我县农民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取是了一定成效,但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对农民工培训重视不够。农民工培训还没有引起全社会的真正重视,没有把农民工培训作为一项硬性工作任务进行安排部署,督查考核,整个农民工培训还处在一种自发、松散的状态。
2、培训工作组织非常艰难。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全社会对职教重要性认识不足,职教意识不浓,对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形成了很大阻力。去年暑假,县乡政府全力以赴开展宣传组织工作,对初三毕业生进行技能培训,但教师不主动、家长不理解、学生不愿意,组织工作非常艰难,培训效果不是很好,有的学校甚至走了过场。另外,农民只追求眼前利益,不顾长远的短期行为,使职教生源难以组织,许多农民工认为培训既花钱又耽误挣钱,不合算。受这些思想观念影响,我县许多应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民没有参加培训。
3、现有培训学校的办学规模不大。虽然我县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公有和民营相结合的培训体系,但培训能力都非常有限。如目前三所较大的公办培训学校每年的培训能力也都在1000人左右,其中劳动技校1400人,职教中心1000人,农机学校735人,社会办学和不同形式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加起来也不足10000人。现有的培训能力连初中毕业不能升学的5000多名新生劳动力培训都不能满足,更无力承担现有打工人员的岗位培训。
4、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农民工培训需要大量有专业技术、懂得现代知识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具备条件的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县劳动技校现有教职工41人中,绝大部分是在社会上聘请的技术工,如机电专业的老师都是原同步器厂下岗的老职工。县职教中心现有70名教职工,有专业技能的不足20人。乡镇中学懂得专业知识的教师更是奇缺。
5、校校联合、校企联合不紧密。校校联合不紧,主要表现在培训学校之间没有走联合之路,各自为阵,资源不能共享,专业设置重复,形不成规模,形不成特色。校企联合不紧,主要是指培训学校与一些大的用工企业没有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定单培训、定向培训不够,培训单位难以抓住培训的主动权。
6、培训资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一是对农民工的培训补贴太少,难以调动农民培训就业的积极性。目前只有阳光工程为每名农村劳动力培训减免100元学费的政策兑了现,但对于每两到三个月的短期培训上千元的花费来说,解决不了多大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无力承受。二是对培训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无资金扶持,培训学校只能维持现状,无力购置和更新设备,学员实际操作困难,影响了培训质量。
7、办学机制不活。一是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不适应职教发展,对学校、对老师的教学成绩评价仍以升学为主,没有把职教与普教放在同等地位去评价,致使学校、教师以高考、中考为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开展职教是被动的,应付的。二是培训考核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励办法,目标责任不明确。
8、对培训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目前农民工培训从属于各个不同的部门,没有对农民工培训工作进行统筹、协调、管理,农民工培训计划难以下定,农民工培训效果难以评价,农民工培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无人协调解决。
三、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意见建议
1、进一步提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大行政推动力度,营造培训工作良好氛围。一是要把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作为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的任务和职责,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列入乡镇和有关部门的责任考核目标,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加大行政推进力度。二是要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农村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必须参加必要的转移就业培训,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不参加职业培训,不拿职业资格证,不发毕业证。要将初、高中毕业生参加技能培训率视同普九率一样纳入到乡镇和教育部门的考核目标内容,强力推进新生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三是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要求或鼓励县内企业,在招收农民工时,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应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鼓励用人单位主动组织农民工参加培训。总之,要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组织培训、教育培训机构认真做好培训、各职能部门主动服务培训、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培训、农民工积极参与培训的大培训格局。
2、建立健全培训工作机制,激发各方面组织开展培训的积极性。首先,要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真正把职教与普教放在同等地位,对学校、教师进行综合考评,让学校教师能够放开手脚抓职教。第二,要建立培训效果评价制度。要以实现就业目标为导向,制定培训机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评价标准,定期对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培训内容、收费标准、招生情况、学员结业率、结业学员鉴定通过率、就业率、工资水平等状况进行调查考核,将考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三,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奖惩机制。对培训机构的奖励,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政府都以奖代补,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培训就业1人,补助1人。同时对公办培训机构要探索转制形式,逐步向市场化操作转变。第四,要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培训教师不专、不足的问题。农民工培训师资可以由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开展继续教育来解决,也可以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专业教师,还可以从职业学校、科研单位、企业、技术推广部门聘请兼职教师。
3、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进一步加大培训投入。一是要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金。把国家“阳光工程”补贴资金、扶贫开发雨露工程培训资金和再就业资金捆绑起来,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金,提高对农民工培训的补贴标准,减免贫困农民培训费用。目前在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性补贴上,中央、省、市已经明确阳光工程培训,参训农民可享受100-300元的补贴;扶贫培训,参训贫困农民可享受300-500元的政策补贴;调整再就业资金使用方向,参训的对象每人最高可享受500元培训补贴。要通过资金整合捆绑,逐步使农民实现免费培训。二是要积极向上争取培训项目经费,解决培训机构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要把重点培训基地的配套建设资金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一并安排。四是要鼓励社会团体、个人筹资办校,对民办培训机构要放宽政策、创造环境,给予奖励。五是要鼓励用人单位投资与学校联合办学。
4、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培训方式,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一是县、乡联合。要充分利用县培训机构职业技能教师多、有稳定的输出和就业渠道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行县乡培训机构联合办班的途径,加快乡镇新生劳动力的非农技能培训和有序转移。乡镇初中要与县培训机构主动联姻,联合办培训班。乡镇负责参培人员的组织,提供培训场所,负责学员管理;县培训机构负责派教师、带培训设备到乡镇培训,并负责学员训后输出工作。二是校校联合。培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