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从生态建设和保护看生态变化
发布时间: 2006-03-13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潘世荣 王定卿

  竹山县位于鄂西北边陲,纵贯全境的堵河是汉江南岸最大支流,全县水资源总量达56.6亿立方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四周分别与陕西省白河县、旬阳县和重庆巫溪县及省内郧县、房县、竹溪县、神农架林区连畔,是“二七”先驱施洋大律师和辛亥首义元勋张振武的故乡。全县辖17个乡镇,总人口45万人,国土面积3586平方公里(折合538.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0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7.3%,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我们坚持“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这一基本县策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走“人栽树、树涵水、水发电、电富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致力于把竹山建设成为“基础牢固,特色鲜明,山川秀美,电矿支撑”的生态水电大县。
  一、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情况
  1、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是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实现林区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0年,我县启动实施天然林生态保护工程,主要是南北山区为重点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材采伐,工程区森林资源得到切实保护,森工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0.5万亩,封山育林300万亩,一次性安置富余人员557名,落实国有护林员164名,乡镇村护林员632名,设置天然林管护站17个,7个管护片,27个责任区,完全生态公益林建设24.1万亩,飞播补植造林5.2万亩,累计争取天然林建设资金5599万元。国家在2005年对我县森工企业880万元债务进行豁免,林业产业结构正在向多元化转变,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迅速,从2001年到2005年,全县已因木材停伐转向第二产业的企业达8个,涌现了近200余户绿色致富带头人,工程区木材停发减产带来的就业减少正在被造林护林所增加的就业抵消。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每年可减少木材采伐15万立米,森林蓄积年增长5万立方米。
  2、退耕还林工程。2001年,我县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农民吃饭,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综合措施,制止边治理边破坏问题;坚持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结合,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选择树种;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化,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工程实施5年来,已累计完成27.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7万亩,荒山造林10.5万亩,涉及17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4万农户近20万人从中受益,累计争取国家钱粮补贴,种苗投入近1亿元。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一是沙化土地治理见成效,自2000年到2005年,沙化土地面积由过去81万亩,下降到6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27.6%上升到现在的37.1%,年减少输沙总量达20.4万吨。二是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过去由于土地贫瘠,保土耐旱条件极差,亩平收入一般均在150元左右,而退耕后,亩平补助230元,加之林下套种,林果收入亩平达到300—400元,收入净增120元左右。同时,工程的实施,优化了林种结构,提高了林分质量,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3、自然保护区建设。在省林业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县委、县政府积极做工作,省政府于2003年8月批准了堵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48452公顷,其核心区面积17958.6公顷,是十堰市内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大、自然资源保护对象最多的一个保护区。自2004年11月17日挂牌运作以来,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领导班子和各科室的人员已全部配置到位,下设各管护站的筹建工作正在进行之中。2005年保护区一方面加强勘界立标和下设管理站的筹建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向上做工作,全方位宣传堵河源,力争早日晋升国家级保护区。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保护区内的保护措施和天保工程的保护措施相比,内容要细、力度要大。所以,堵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确立,为我县南部山区的资源保护设立了天然屏障,改善了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休养生息的环境。
  4、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近几年,全县完成以建沼气池为核心的“一建三改” (改厨、改厕、改栏)高标准生态经济庭院8000多户,建沼气池10000余口,建省柴灶3.5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万台,节煤降氟炉20000个,城镇使用液化气达1万户,全县小水电总装机已达10万千瓦,使用电炊户达27378户,占全县总户数的27%,据测算,改灶改燃和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每年相当于少消耗20多万亩森林的年生长量,可使20多万亩森林资源不被破坏。
  5、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综合治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累计投入5800多万元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595处,新修和维修小型蓄水保土工程770座,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300多公顷。完成了日援汉江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治理面积7542公顷;完成11条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面积达7500公顷;全县改田治地8656公顷,完成治理面积57649公顷;累计共完成水土保持林建设44764公顷,经果林21640公顷,疏幼林补植54780公顷。
  6、生态移民工程。我县地处秦巴青峰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地质灾害多发,自然环境恶劣,生活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深山区贫困人口,因生存环境恶劣,他们仍采用传统的刀耕火种式的生产方式,不仅破坏宝贵的森林资源,影响生态平衡,而且难以脱贫,我们立足实际、审时度势,抢抓退耕还林、搬迁扶贫、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等良好的政策机遇,采用 “群众自愿,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稳步推进”的方法,实施生态移民10000多人,有效地减轻了生态压力,推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和社会进步。
  可圈可点的还有蓬勃兴起的全社会造绿活动。5年来,全县义务植树、四旁植树、绿色通道建设、绿色小康村建设共完成社会造林植树   万株,折合   万亩。
  二、生态建设和保护取得初步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全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呈现出林业用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四个增长”的良好局面:与九十年代初相比,林业用地面积由260万亩增加到404万亩,净增14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4.3%增加到37.1,净增12.8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由207万立方米增加到424万立方米,净增217万立方米;森林面积由139.5万亩增加到199.6万亩,净增60.1万亩。
  1、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五年来,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8.21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2.5亿元,年均增长8.8%;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6046万元增长到2004年的8800万元,年均增长7.8%,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2.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近1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的3.02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5亿元,年均增长10.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3069元和1332元提高到2004年的5789元和1889元。县域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2、生态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防灾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森林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开始显现,干旱暴雨等自然灾害明显减轻。据县气象局统计资料,1995—1999年五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700.3毫米,2000—2004年五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866.3毫米,1999年全县年降雨量仅为632.2mm,2004年全县年降雨量为915.3mm,比1999年增加283.1 mm。1995—1999年五年的年平均气温为16.0℃, 2000—2004年五年的年平均气温为15.9℃,略有下降,1999年平均气温16.4℃,2004年平均气温15.6℃,下降了0.9℃。全县近五年干旱较前五年次数明显减少,强度减弱,时间缩短,前五年以全年性干旱为主,近五年以阶段性、季节性干旱为主。谭家河水库是修于80年代的一个集发电、灌溉于一体的水利工程,设计库容1600多万立方米,建成后,由于森林资源的破坏,年年干旱,水库无水可蓄,1万多亩良田经常无水可灌,更别说发电了,随着森林资源的增加,该水库近2年平均蓄水量1125.987万立方米,不仅保证了下游1万多亩良田的灌溉,原来无水停机的发电机又开始转动起来了。可见,随着森林面积的增加,降水量增大,气象灾害明显减少。退化耕地治理率由36%上升到6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保障和提高。2000年,我县耕地总面积80.34万亩,粮食总产量15355.4万公斤,粮食亩产191公斤。2004年,耕地总面积63.34万亩,粮食总产量14097.7万公斤,粮食亩产222公斤。
  3、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据研究,林地土地中有枯枝落叶层,就可以使泥沙流失量减少94%。据县水务局统计资料显示,我县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2016.52平方公里减少到2004年的1681.35平方公里,治理后减少了335.17平方公里的流失面积,水土流失强度也不断减轻,我县河流原来最高含沙量在1.0—5.0公斤每立方米,现在降到0.1—0.5公斤每立方米,减小了近十倍,堵河及其县内各支流土壤流失量大幅度减少,2004年比2000年减少输沙总量27万吨,年平均侵蚀模数由2000年的3077吨·年/平方公里,减少到2004年的2800吨·年/平方公里。堵河水过去是“大雨大黄浑,小雨小黄浑,无雨不见清”,现在是“大雨有点浑,小雨依旧清”。
  4、堵河水质明显提高。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森林具有除尘和对污水的过滤作用,对工业发展、排放的烟灰、粉尘、废气有明显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另外,森林对污水净化能力也极强,据国外研究介绍,污水穿过40米左右的林地,水中细菌含量大致可减少一半,而后随着流经林地距离的增大,污水中的细菌数量最多时可减至90%以上。据县环保局监测显示,全县空气质量清洁天数达到了95%以上,城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堵河及其支流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二类标准,村镇饮用水合格率由78%上升到91%;城市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9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分别达到90%以上;城镇饮用水源水质合格<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