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发布时间: 2006-02-08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熊飞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对贫困山区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要将其真正落到实处,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过去“摆脱贫困,追求温饱”相比,一些深层次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首先,是物质基础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一个目标,更不单是一个口号,而是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这些工作,大部分都需要用物质做保证、需要经济实力做后盾。这些,都是贫困山区目前所缺乏且难以办到的。
  其具体原因,一是山区农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现阶段,山区农民收入主要来自两块,一块是家庭种、养殖业,一块是赴外打工。二十世纪末,由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打工潮刚刚兴起,以及市场等因素影响,山区农民这两块收入均增长较快,对温饱问题的解决及少数农民提前实现低水平的小康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农产品供求状况的根本改变、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发生变化,山区传统的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趋被动,依靠传统的家庭种、养殖业增收不仅十分困难,搞不好将来还有下滑的可能。而打工经济随着全国打工人数的增多,竞争也越发激烈,对打工者素质,尤其是知识与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这又正是贫困山区打工农民的“软肋”。因而,依靠打工增收也存在很大难度。
  二是地方财力支持农村发展力量有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地方财力的支持。城乡统筹、以工补农,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在工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的县市,这点能够做到。但在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山区,有限的地方财力难以为农村大量的硬件设施、公共事业建设提供配套的资金保证。而没有相当的硬件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难以落到实处。
  三是争取国家支持有一定难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会从多方面予以支持,但国家支持是有条件、有重点、有限度的。“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是国家实施项目的一般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不会例外。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村基础好、配套资金充足、建设条件成熟、示范作用强,在争取国家支持上占据明显优势。贫困山区则相反,一是许多农民才刚刚摆脱贫困、求得温饱,有的甚至还在贫困线上徘徊,基础太差;二是地方财力弱,缺乏足够的配套建设资金;三是贫困山区一般地理位置都比较偏远,交通信息相对不便,缺乏示范效应,因而在争取国家支持上往往处于劣势。就是争取到国家扶持,建设难度也相对较大。
  其次是农民素质提高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对物质文明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农民素质有相应提高。事实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无不要求有较高的农民素质做保证。但目前贫困山区在提高农民素质上,缺乏有效的措施与手段。其主要困难在于,一是综合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农民大批外出打工,使长期滞留于乡村的农民整体素质下降。由于留下的农村人口中老、弱、妇、幼类所占比例较大,要使这部分人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有明显提高困难很多。二是由于贫困山区近年来城乡差距、镇村差距、村户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青年大部分离乡离土,进入城镇;城市的各类干部、职工则因为基层条件差、待遇差、不稳定,不愿意下乡镇,更不愿意到农村、进农户。就是在乡镇工作的干部、职工,很多也想方设法将家安置在城市,有机会就离岗进城。三是贫困山区受经费限制,公益性文化活动很少。近年来实施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时间短、范围十分有限,对广大农村的旺盛需求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四是贫困山区人口居住分散,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人员不易集中,客观上难度较大。五是电视、电脑目前是贫困山区农民了解国家大事、学习各类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最简洁、有限的工具,但越是收入较低的贫困地区,购买电视、接收节目付出的成本越高。这些实实在在的困难与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农民素质的快速提高,进而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其三是环境改善问题。
  近年来,国家在农村通水、通路、通电,改厕、改圈、建设生态家园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不少地方,农村环境较以往不仅未得到改善,反而比过去污染更加严重。其主要原因,一是一些污染企业由发达地区向贫困山区转移,使部分贫困山区工业污染明显加大,有的甚至危及周边农户正常生产与生活。一些地方从增加财政收入出发,对这些污染企业不仅不加干涉与制止,反而纵容与保护。二是随着农村消费习惯的改变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废物、垃圾(尤其是塑料薄膜等白色垃圾)增多,又无专用垃圾场堆放,造成生活污染较过去明显加重。三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山区越来越多的农户舍弃农家肥,改用化肥;舍弃人工除草,改用化学除草;舍弃人畜力耕作,改用机械耕作;加之病虫害增多,农村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污染日趋严重。四是由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过度的耕作在造成地力衰竭同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也给农村环境建设带来巨大困难。
  其四是村级管理问题。
  近年来,贫困山区素质较高的“能人”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享受更舒适的环境,越来越多的远赴发达地区打工或移居城市,城镇干部又不能长期住村,致使村级干部队伍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滑坡现象,这也给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针对以上实际困难与问题,笔者以为贫困山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坚持把发展生产,促进农民致富放在第一位。没有农业生产的发展,没有充足的粮食做保障,就没有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更谈不上新农村建设。因此,坚持保护耕地制度,坚持改田置地,坚持水土治理,坚持普及新品种、新技术,坚持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保证粮食与食品安全,在贫困山区仍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工作。要在发展生产基础上,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如果脱离了这一点,就会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争取国家投入向贫困山区倾斜,给贫困山区更加优惠的政策。在目前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情况下,山区农民要致富,必须依靠更多的国家投入与更多的优惠政策,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对农村公益服务入手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事实上,在国家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情况下,山区发展大宗农作物生产经济效益已经十分有限,山区农民完全依靠自身种养致富很难实现,山区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已让位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作为一个国家,也应该从保护生态、共同致富角度考虑,给予贫困山区更多的支持。
  3、加大对贫困山区农村教育(包括农职业教育、农民教育)支持力度。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高度关注,每年拿出大量资金,逐步免除了由农民承担的教育费用。对成年农民,虽然也采取了实施“阳光工程”等措施加以培训,但培训面比较窄、培训内容比较单一,还远远达不到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水平。今后,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特别是要利用现代远程传输手段,通过电视、网络对农民实施教育,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逐步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
  4、减免贫困山区电视、网络使用费用。利用电视、网络是目前为贫困山区农民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对分散的农民实施教育最有效的手段。针对现阶段越是贫困地区,农民购买、使用电视、网络媒体成本越高的问题,国家应该在增加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与“三农”有关的节目同时,设法对农民购买、使用电视、网络媒体进行补贴,进一步提高农村电视、网络媒体的普及率与使用率。
  5、加强贫困山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要改变目前越是在大城市、越是在高层,条件越好、待遇越优厚且越有保障这一现状,将高素质的人才“稳”在基层,防止“一边倒”地离开农村,跑到城市。要改善村、组基层干部待遇,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高基层干部自身素质。没有一支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基层干部队伍,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很难顺利推进。
  6、逐步解决贫困山区环境污染问题。一是对贫困山区实施更加科学的政绩考核标准,同时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防止其因为“穷”、因为搞“政绩”而上一些急功近利的污染项目;二是对污染企业坚决实施关、停政策,防止其向贫困地区转移;三是国家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不易回收的包装材料(如一次性方便袋、过度的包装等),应尽快限制直至取缔生产,并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及早拿入议事日程;四是加大科学用肥、用药普及力度,防止过度用肥、用药,杜绝使用对产品及环境有巨大危害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减少农村化学污染;五是在保护耕地资源同时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努力做到用地养地,防止水土流失与地力衰竭;六是加大农村“生态家园工程”实施力度,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建池利用率。   (作者单位:县农业局)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