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世华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并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官渡镇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来加快发展,是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议题。笔者认为,依托资源、区位、人文三大优势,抢抓历史机遇,是快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繁荣农村经济。
官渡镇资源丰富。境内以硅质黑板石、闪长岩、石煤、石灰石等为代表的矿产资源遍布65%以上的山脉,其中官渡硅质黑板石远销欧美、东南亚,成为我县重要出口产品;水能资源丰富,总装机能力近30万千瓦,是我县建设生态水电大县的重要阵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景观奇特,人文底蕴丰厚,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山场资源开发开发前景广阔,以山野菜、烟叶为主导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充分利用官渡既有优势和产业基础,全面整合南部山区自然资源,走联合开发之路,大力培植特色产业,是促进官渡经济发展,富裕全镇农民的有效举措。
一是整合水能资源,全力培植水电产业。按照服务大水电、搞好大开发的要求,倾全镇之力支持堵河干流电站建设,巧借外力,拉动镇域经济发展。围绕潘口电站建设,提供保姆式服务,为潘口电站顺利推进扫清一切障碍。同时,整合水能抓招商,2006年建成投产大溪河电站,搞好波鱼沟、百里河等几个小水电站的包装推介工程,力争成功招商并启动建设。力争用3—5年内把官渡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堵河明珠”,为培植南部山区水电产业群打牢基础。
二是整合矿产资源,大力培植建材产业。立足官渡丰富的板石、闪长岩、煤炭等资源,大力发展矿产开采业,建成三大年产值过千万的矿产企业。走精品名牌之路,将硅质黑板石产业培植成优势出口产业,力争年板石50万平方米;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开发闪长岩,力争闪长岩建材年产量20万平方米;有序安全开发煤炭资源,力争石煤年产量达到50万吨。
三是整合山场资源,精心培植生态产业。依托烟叶龙头企业,突破性发展烤烟产业,力争到2010年,面积达到1万亩,产值实现1000万元,利税200万元,真正成为富民富财政的支柱产业;发挥山场优势,坚持企业建设与基地建设并重、对内加强与对外延伸结合,明年春全面完成兆华山野菜公司总部迁址扩能工程,力争实现年产量1000吨、产值3000万元、利税300万元目标,努力把兆华山野菜公司培植成全县及至全市知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堵河流域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富民产业。
四是整合山水文化资源,努力培植旅游产业。以武陵峡、驴头峡等自然景观为依托,以堵河特色地域文化为底蕴,以争创“国家级地质公园”为契机,巧打特色旅游牌,着力开发库面休闲游、武陵峡里寻奇游、四方寨上探险游等旅游项目。力争用3--5年时间,配套完善景区内供电、道路、通讯、房屋、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0万元。努力把旅游产业培植成拉动堵河流域经济大飞跃的朝阳产业,使官渡成为名符其实的风情旅游名镇。
二、依托区位优势,推进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官渡镇位于竹山南部中心地段,十巫路纵贯南北,堵河干流贯穿全境,自古为出秦入川的咽喉和川鄂商贸流通的要道。时至今日,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2002年被列为省定中心镇。但官渡镇也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偏远、环境恶劣的高山村组,如何统筹城乡发展,缩短城乡差距,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必须以推进城镇建设为依托,以抓好绿色小康村建设为重点,全力实施扶贫搬迁,引导农民进城入镇,由高山迁入低山,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村居住环境,努力改善村容村貌。
一是抢抓潘口电站上马机遇建好移民新镇。要在新迁集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详规规划,用足用活政策性资金,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用好用活移民资金,搞好恢复重建项目;组织好社会资金,引导群众参与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配合潘口电站建设,逐步进行镇直机关迁建设和居民户迁建,力争用五年时间把一个镇容整洁、功能齐全、环境舒适的移民新镇正式建成,集镇常住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
二是抢抓政策机遇实施移民搬迁。结合国家实施的扶贫搬迁、库存区移民、“消茅”工程、“福星”工程等政策机遇,采取分类指导、分批安置的措施,办争用3--5年时间,将高山村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环境恶劣的居民全部迁移进镇或安置到低山条件较好村组。
三是着力实施“三通两改一建”工程(“三通”即村村通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两改”即改水、改厕、建沼气池)。以竹向路、官梁路、官三路、官中路四条交通主干线为支撑,打通村级断头路,硬化村级主干道,形成内畅外联、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力争到2010年,使全镇所有自然村通公路,95%以上的农户通有线电视,户户有固定或移动电话;完成3000个农户沼气池和卫生厕所改造,建成安全饮水工程,使所有农民喝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三、依托文化古镇优势,宏扬先进文化,促进乡风文明。
作为历史文化古镇,官渡镇民风淳朴,以民歌、民间故事、剪纸、皮影、彩船、刺绣等为特色的民间文化底蕴十分丰厚。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通过进一步挖掘和发扬民间文化,着力打造和保护文化名镇,为加速推进社会义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建立完善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通过深入挖掘,对现有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收集整理,要在已整理出版《官渡民间故事》、《官渡情歌集》的基础上,整理出版《官渡民歌集》、《官渡剪纸荟萃》,摸清资源底数,制定保护方案,寻求保护载体,争取政策支持。
二是快速推进文化事业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加速推进官渡文化广场、官渡民俗文化展览馆建设,做大做强官渡民间艺术团。以此为推动,不断丰富全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社会的风气。
三是不断提高教育卫生水平。社会文明必须从教育做起,不断完善先进的教育设施,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有效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促进人才培养、推进社会文明打牢基础。不断改善医疗条件,抓实抓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引导群众消除陋习,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落实基本国策,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打造信用农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者系官渡镇党委书记、镇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