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照行 欧阳忠 赵康成 肖亮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可持续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在二十一世纪所谋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贫困山区县,受自然、经济、区位等条件的制约,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要改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增长方式不合理的现状,必须转换思路,跨大步,走新路,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新时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构建生态水电大县提供新型产业支撑。
一、我县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社会上大多数人对循环经济缺乏足够的了解,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因其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短缺日益突出的现状而应考虑的事,象我们这样的资源大县,当紧的是要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急需在量上扩张,用不着去"精打细算、精雕细刻",研究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问题。这种理念上的滞后,无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
2、技术支撑不够。发展循环经济要相应的技术作支撑,而我县尚未形成独立自主的科技研发体系,技术开发和推广十分有限,远不能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新形势。
3、建设资金不足。发展循环经济是以项目为载体,需要投入作保障,由于我县经济薄弱,财政困难,加之多数企业规模小,资本积累有限,使许多节能降耗、减污限废的项目难以实施。如我们加快城镇化建设,却面临城市环保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设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装置等)滞后的矛盾;加快工业企业发展,又面临"三废"难处的矛盾。建设资金不足以成为我县发展循环经济的突出障碍。
虽然我县发展循环经济面临诸多困难,但也具良好的发展条件:一是资源禀赋。我县自然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116.5万千瓦,可开发量96.6万千瓦;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已探明C+D级储量的矿产8大类32种,潜在价值高达2100 亿元, 占鄂西北地区全部价值2333亿元的90%以上;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有野生植物资源2000多种,是全国著名的"肚倍之乡"和"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二是产业基础。经过建国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资源开发和产业建设,我县已初步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国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4年,三次产业比重为44.9:28.8:26.3,与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80.7:6.8::12.5比,二、三产业占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工业经济块头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水电能源、医药化工、林产化工、有机食品、珠宝饰品、矿产开发、建筑建材、汽车同步器等八大特色工业体系,培植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开发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步显露。第三产业健康发展。通过调整内部结构,夯实基础业(运输通信、教育文化等),巩固生产服务业(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等),强化保障服务业(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初步形成了基础扎实、内部结构趋于合理、与一、二产业发展相互协调的产业结构。三是工作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颁布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材、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我县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经验,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奠定较好的工作基础。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我县积极探索出了"人栽树、树涵水、水发电、电养人"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创了我县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先河;在绿松石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县委、县政府制定出相关政策措施,引导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如绿松石加色注胶技术、计算机绘制图纸精确研磨技术与设备、宝玉石综合镶嵌技术等,加快了绿松石"米型"系列新产品的开发,使过去大量在开采、加工过程产生的边角废料得到再次利用,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技术附加值,为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树立了榜样。在农村实施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工程"技术,探索建立了"猪─沼─菜"、"猪─沼─果"循环生产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发展生态农业开辟了新道路。
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目标和重点
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发展思路,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长效机制,促进县域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把竹山建成环境优美、资源节约的和谐社会。
主要目标:到十一五末,力争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5至10家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初步建起比较全面的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节约型生态大县的建设基础更加稳固。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我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向和重点是:
1、大力推进节约降耗。尤其在资源开采方面,要加大规划和管理力度,重点对绿松石、银金矿、铌稀土、五氧化二钒、重晶石、硅质黑板石等矿产资源从健全开发准入条件入手,进行统筹规划,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狠抓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延长资源开发利用的链条,提高矿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
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结合建筑建材、医药化工等企业的"三废"治理,研究排物的再利用,促使其变废这宝。综合利用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一步发展生物质能源,推广沼气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3、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抓好湖北银矿氰渣综合利用和石煤综合利用的论证力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伴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同时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促进污水再生利用和垃圾资源化利用。
4、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实施绿色资源开发规划,培植有竞争实力的绿色环保工业和生态农业,实现资源、环境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转变观念。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广大党员干部、企业以及相当数量的公众普遍存在有认识的不足,必需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宣传和干部培训,加快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使其要充分认识到,一方面资源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没有必要的资源保障,经济就难以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资源对经济增长又有重要的约束作用,资源的承载能力反过来也会制约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从而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2、加快结构调整,节能降耗。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一方面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同时,对工业园区建设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初步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3、明确发展重点,有的放矢。根据初步确定的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选择一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提出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树立典型,交流经验,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并为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提供参考,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4、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合理引导。结合投资体制改革,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制定和完善鼓励推进循环经济的经济与技术政策。制定并实施促进循环经济的奖励政策、收费减免政策、税收减免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对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企业,予以有力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等,真正起到循环经济的政策导向作用。
5、强化企业管理,增强活力。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和排放的载体,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要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加强物料平衡。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同时按照《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的要求,加快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努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作者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