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院社会所所长、研究员 冯桂林
在创建文明新村活动中,竹山县实施“六大工程”,创评“十星级文明农户”的经验和做法,不仅为我们高扬起了一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旗,彰显了贫困山区全面建设小康的生机和活力,而且形成了一套创建文明新村的成功模式。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竹山模式”以其创新性、系统性、科学性和亲民性等特征,显现出它所具有的重要影响和价值。
竹山模式的创新性。这种创新不仅表现在它从无到有的创建思路的突破上,还表现在它不断完善的发展中;不仅表现在其丰富的创建内容上,还表现在其活泼的创建形式上。通过不断积累、否定和超越,使文明新村的创建过程始终被赋予着新意和创意,从而保持了竹山模式的生命活力。
竹山模式的系统性。竹山模式的基础是“十星级文明农户”的评比项目。以致富、生态、信用、道德、科技、法纪、计生、文教、团结、健康为主要内容的评比活动,几乎涵盖了当地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全部领域。由于评比的依据注重的是十项内容的实施过程和结果,因此,它在实际上催动和活跃了文明新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建立在十项基础内容之上的是扶贫、生态、信用、文化、平安、健康“六大工程”,它构成了竹山模式的更高层级,即它概括了文明新村创建活动的主要方面。这种概括既使当地的文明创建目标更加明确、清晰,同时又使“十星”项目的活动内容更加具体,重点更加突出;而且由于强化了创建活动的手段和条件,因此使得文明新村的建设效果得到了生动体现。
竹山模式的科学性。一方面表现在立足县情的“六大工程”的合理设置上,无论是扶贫工程、信用工程、生态工程,还是文化工程、平安工程、健康工程,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的紧迫性;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六大工程”与“十星级农户”评比活动的内在联系上。显然,“六大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十星级文明农户”评比活动的开展;而后者的开展又有效地促进了“六大工程”的实施。不仅如此,对于文明新村的创建来说,“六大工程”和“十星级文明农户”既是其得以实现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也是其得以推进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而对于“六大工程”和“十星级文明农户”的创建来说,文明新村则是其活动的必然结果。因为实施“六大工程”推动了文明新村的硬件建设和环境改善,创建“十星级文明农户”则强化了家庭和农民群体中以思想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新风建设。它们既互为因果,又相得益彰。正是这种科学性增强了竹山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竹山模式的亲民性。竹山县文明新村的创建,从1993年的“十星级文明农户”创评开始,历经10个年头而不衰,并于2003年实施了与“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相配套的“六大工程”。从此,使得“十星级文明农户”的创评活动发展到了新的水平。显然,这一活动的持续开展不仅与历届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因其所具有的亲民性特征,使它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竹山模式的亲民性特征,一方面表现在“十星级文明农户”评比项目的设计上。另一方面,也还表现在“六大工程”的推进上。如果说“十星”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人的行为与思想的规范教育,那么,“六大工程”的内容则更多的是为竹山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改造、治安秩序维护等文明新村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作出努力。这样的创建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情系于民,利谋为民。正是这种亲民特征,使得竹山模式成为了一项得到群众拥护的民心工程。不仅如此,由于这种文明新村的创建模式置身于民众之中,因此,它既培育了淳朴善良、锲而不舍、脚踏实地、奋力拼搏的竹山精神,又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锻炼和提升了竹山党组织及政府的执政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