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绪瑜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税工作的生命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税收改革的稳步推进,基层国税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新情况,面临着新挑战。加强对新时期基层国税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与探讨,是激发队伍活力,构建和谐国税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竹山国税实际,就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新时期基层国税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当前基层国税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当前基层国税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种问题,需要进行探讨和解决。
首先,在管理理念上存在三个误区。长期以来,传统粗放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理念,使部分单位负责人和干部职工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错误认识,偏失了工作方向。这些错误认识归纳起来即为“三论”。一是“无用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务虚,空对空的,对工作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二是“形式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教育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显得过时陈旧;三是“狭义论”。片面地认为搞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学习理论文章,既枯燥乏味又无实际意义。“三论”思想的存在,导致了当前“轻思想教育重岗位培训、轻思想激励重监控惩处、轻实际内容重工作形式”等“三轻三重”问题。
其次,在工作机制上存在四类问题。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形同虚设。在实际工作中,强调了政务和业务管理中“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对思想政治工作却相对忽视,没有明确的机构、具体的管理办法和考核奖惩措施;二是教育机制缺乏活力。实际上还是延用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注重了共性,忽视了个性,不能针对每个干部的思想实际开展思想教育;三是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只注重了正面激励,却相对忽视了反面激励,对错误的言行,正气不足,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四是预警机制尚待建立。只注重了事中的监督和事后的查处,但事前防范不及时。特别是对一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思想问题,没有防患于未然。
第三,在队伍思想上存在七种倾向。一是存在贪图安逸的思想。满足于优厚的经济待遇和稳定的小家庭生活,主要精力没有放在工作上;二是存在追名逐利的思想。拜金主义、官本位思想严重,大局意识淡薄,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工作作风漂浮;三是存在不思进取的思想。缺乏动力,对工作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四是存在小进则满的思想。取得一点成绩就自我陶醉、盲目满足,滋生了骄傲情绪,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五是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少部分干部在经济和政治利益的追求上过分计较,急于求成,盲目图政绩,工作实效性不强;六是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有“船靠码头车到站”、“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七是存在“怀才不遇”的思想。自以为一身本事被埋没,带着情绪搞工作,怨天忧人,牢骚满腹。
分析以上问题,我们认为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分析,当前正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型期,税收改革的重要推进期。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的迅猛推进,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全面拓展,社会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化、个性化、复杂化。与此同时,集约式的管理方式,使基层国税人员总量过多与领导职位减少的反差日益加大,业务管理要求的提高与虚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淡化的矛盾比较突出。从主观上分析,传统“说教式”、“家长式”、“压制式”和“查处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普遍缺乏对新时期国税干部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使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另一方面,思想教育实效性不强,基层国税干部普遍缺乏对政治理论和“三观”、“三德”的学习,知识结构得不到及时更新,自我修养没有与时俱进。导致了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发生偏移,对个人利益强调的多,对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注意的少。再加上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不深、管理乏力、方式不活,造成了工作效果不佳,使部分干部产生了厌倦情绪,出现了认识偏差。
二、对加强基层国税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一)转变理念,突出以人为本。一直以来,思想政治工作被误认为是政治的需要,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做秀”工作,由于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行动上的不一致,使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重要,听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要及时转变这种官僚主义的错误认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个性化需求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新理念,使每个干部职工清楚、深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构建和谐、文明、协调的基层国税环境起着“润滑剂”和“催化剂”的重要作用。针对新时期国税干部中存在的个性化、多元化等问题,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力度,本着“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的要求,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状况,分类、分层、分级从干部思想、工作、生活等实际问题出发,做好“人”文章,切实了解基层同志的所思所想,掌握基层同志的思想动态,解决基层同志的实际困难,激发基层同志的工作活力,发挥基层同志的工作潜能,真正体现人文关怀,维护人格尊严,满足干部的不同精神需求。
(二)强化责任,健全工作网络。一是建立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固定、经常、具体的组织领导机构,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管、职能部门全力抓,税务干部广泛参与的互动新格局,切实落实“一岗两责”的领导制度;二是健全工作机制。不断探索符合基层国税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建立健全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系统的、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规划,把内容分解到每一个岗位,具体到每一个人,使做有目标,行有制度,评有规范;三是强化目标考核。
建立一个统一的、操作性强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的岗位以不同的考核方法,进行量化、细化全面考核,把政治表现、思想素质、工作完成情况等与干部职工的经济利益、考核提拔等切身利益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创新机制,实施因材施教。一是健全有效的教育机制。充分运用典型引路、精神感召、自我教育、竞赛评比、排忧解难等,以及座谈、谈心、对话等多种方法,因人而异,因事施教,切实做到管人、管事和管思想“三统一”;二是完善必要的投入机制。为了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开展,必须建立可靠的投入机制,如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制、基金制等,以“学习、工作、生活、家庭、思想”五个方面为突破口,实施“安居工程”、“助学工程”、“帮困工程”、“鹊桥工程”和“健康工程”等为重点,使基层干部思想安心、生活顺心、工作舒心,从而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建立可行的激励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些工作表现突出,思想进步,好人好事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通过物质奖励和通报表扬等办法强化和推广这种好的思想作风,以点带面,激发活力,使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激励干部职工学先进、赶先进的自觉性;四是建立明确的考评机制。要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考评内容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制订切实可行的奖励、惩处措施,坚决废除形式主义的评价和表彰,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真正落实到岗,奖惩到人。
(四)拓展载体,弘扬税收文化。作为基层国税,深入开展税收文化创建活动,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干部队伍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准则,提升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充分激发出爱岗、敬业、奉献、创新的工作热情,为全局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一是提炼精神文化。开展税收文化专题调研活动,广泛征求系统内外的意见建议,对税收文化的基本内涵从多个层面进行了具体定位;二是创新制度文化。把管理机制建设与税收文化创建充分结合起来,将浓郁的人性化、知识化、团队化和专业化的管理新理念,与税收文化实现有机融合;三是倡导行为文化。将“做人讲品位、行事讲规则、管理求规范”作为创建行为文化的重要内容,根据国税干部职工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业余爱好,组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奇石、棋类、歌咏等各种兴趣小组,广泛开展寓教于学、寓教于文、寓教于体、寓教于赛等多样化的自娱自乐活动;四是构建物质文化。在内部环境建设上,建设文化活动室、健身场地,税收变迁展馆、荣誉展厅、老干部活动中心等文化场所。在外部环境建设上,通过举办国税青年文化节,书法、演讲、征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在学习中提高,在交流中构建共同的思想基础。
(五)深化创建,激发队伍活力。深化文明创建是对国税系统工作的完善和发展,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要明确创建目标。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精神文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将工作实绩与干部任用、责权利、奖惩等挂钩,力图创建级次冲刺最高,创建效果力求最好,创建形式力求最活,创建层面力求最多,使创建抓普及、求突破、上档次;二是要拓展创建领域。紧紧围绕基层国税税收收入、业务管理、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等实际工作抓好文明创建,使创建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实行量化、质化、细化管理,建立权责明晰、职责分明、奖惩有力的收入目标、征管质量、能级管理、政务管理等创建体系;三是要突出创建特色。品牌和特色是一个单位蓬勃生长,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加强软硬环境的投入,依托信息化现代技术,建立多极化信息管理格局,将创建工作与地方文化、行业特点和社会生活等结合起来,丰富创建内容和形式,通过艺术熏陶、特色展示、互动交流等方法,加大基层国税文明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国税文化和精神,渗透社会、家庭和学校,扩大国税的社会知名度、影响力、感染力和辐射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