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荣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并赋予它新的内涵,这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全会对加强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继续推进我县三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拓展林业发展空间提供了重要机遇,为加快生态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要全面深刻领会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县林业发展实际,必须把“加快林业建设,构建生态农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来抓,充分认识其它的基础地位,并付诸实施。
一、加快林业建设,构建生态农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㈠林业生态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
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可以归为两大类,一是水生态系统;二是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是维持水、土、火、气的生态屏障,林业由于经营森林即直接作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决定了林业是森林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生态建设直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了生态与环境支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需求也成为了全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竹山林业建设随着全国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基本实现了由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业向生态为主、生态经济效益并重的现代林业理念的转变,通过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堵河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程,依法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严格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加快林业产业建设步伐,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森林面积达到199. 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1%,森林蓄积量达到424万立方米,部分地区生态明显改善,林业生态建设为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㈡林业生态经济建设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之一。
林业生态经济建设是现代林业的基本模式,是自然力和人力的有机结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担负着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对改善生态环境,扩大就业,增加农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短期看有时具有不一致性,但从长远看却是一致的,无论是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还是森林资源管护,都是为了农村的长远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与森林的关系史。建国以来,由于毁林开荒,伐木烧炭,造成我县水土流失,气候失调,生态失衡,生态环境极巨恶化,带来满目荒山不见绿。近年来,我们依托林业重点工程,把生态建设同发展地方经济紧密社会起来,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双赢的林业产业发展摸式,生态效益初步显现,水土流失减缓,气候好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形成了一批体现区域优势,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林业产业,全县以茶叶、肚倍、板栗、笋竹两用林、木本药材等为主导品种林特基地41万亩,全县经济林总面积达51.7万亩。2004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到617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1%,加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为农民带来的政策性收入,林业每年为农民提供的现金收入达9178万元,人均229元。竹山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决定了我县生态经济林业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㈢加快林业建设,发展生态林业经济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林业为民的需要。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环境角度讲,林业肩负着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物种资源,减少自然灾害,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重大使命,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结构讲,林业又承担着建设生态农村,发展生态林业经济和为人民生态提供多种林特产品,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艰巨任务。因此,林业即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又是适合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产业。只抓产业而不重视生态效益,林业发展就会偏离方向;片面强调生态建设而不重视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林业就没有活力和后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两者统一起来,就是要发展生态经济林业。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提出了“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发展战略,赋予林业部门更重担子和更大责任。我们必须从大局出发,即要立足于改善生态环境,又要着眼于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建设新农村,按照“人栽树,树涵水,水发电,电富县”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山是绿色银行,水能流银”的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富民目标。
㈣加快林业建设是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需要。
竹山山场广阔,林业用地面积404万亩,有林地199.6万亩,农村人均占有山场9亩,素有“八分山场一分田”之说。作为山区县的竹山,特有的资源和特定的区域条件决定着竹山有两大比较优势:生态优势和水电产业优势。在这两大优势中,生态优势最终将会影响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顺利实施。一是自然资源优势。我县位于秦巴山区汉水流域,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发展林业具有广阔的舞台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境内保持着生物多样性的天然林,蕴藏着大量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县发展珍稀野生动植物繁殖驯养、开展林副山特产品、中草药人工种植加工的重要资源。二是旅游优势。境内有女娲炼石补天处、堵河源自然风光、九华林海、三盛庄园、文峰奇景、秦楚相争的南长城及融佛道教于一体的浓浓山等旅游优势,是我县突破性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条件。
二、加快林业建设,构建生态农村的基本构想
㈠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以建设林业资源大县和实现产业富民为目的,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建设为龙头,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兴林和依法治林为支撑,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加快构建高标准的林业生态体系,高效益的林业产业体系,高水平的森林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努力把竹山建设成山川秀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林业强县,使林业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2、主要奋斗目标
到2010年全县森林面积由现在的199.6万亩,发展到250万亩,森林蓄积量由现在的424万立方米,发展到5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37.1%,提高到46%,全县以肚倍、笋竹两用林、生态有机茶为主的林特产业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其中高效林特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全县林特经济总产值由现在的6178万亩,增加到1亿元,占农村经济的份额达到15%以上。
㈡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带动,巩固生态成果,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一是大力推进堵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抢抓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的机遇,积极向国家申报堵河源生态经济圈,争取把竹山纳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点水源保护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区,争取堵河源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加强对现有12.6万亩退耕还林新造林地的抚育,管护,促进早日成林见效,积极向上争取计划,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造林进度,全面完成退耕还林任务。
三是切实加强天然林资源管护。在继续管护好300万亩天然林的基础,按规定完成48万亩公益林建设任务,堵疏结合,封育并重,促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森林快速恢复。使全县天然林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四是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抓紧研究制定我县绿化美化规划,力争到2020年,建设好以襄关道、鲍竹路、竹向路等公路沿线为主的三条绿色长廊,绿化面积达到1243.2公顷,植树造林以堵河、北星河等主要沙道沿线为主的防护林带;抓好山体绿化和荒山造林,完成荒山造林0。7万公顷。
五是实施生态文明村创建示范工程。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定生态文明村创建规划,积极开展通村入组进院路旁植树,农户房前屋后植树活动,使院落花果成荫,四季有绿。
㈢以林特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绿色致富工程建设步伐。
1、加快以肚倍为主的木本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在现有基地16.6万亩的基础上(其中肚倍10万亩、金银花0.6万亩、木瓜1.6万亩、三木药材4.4万亩),重点在溢水,麻家渡、得胜、竹坪、大庙、文峰、田家、深河、官渡、柳林等10个乡镇海拨600米到1200米之间的区域内,采取小型大规模,利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新建和改造五倍子基地20万亩,使肚总人口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重点在溢水、楼台、田家、官渡等四个乡镇新建木瓜基地8.4万亩,使木瓜基地总规模到10万亩;重点在宝丰、擂鼓、楼台等三个乡镇新建金银花基地5万亩,使金银花基地总地总规模达到5.6万亩,到2010年,全县以肚倍为主的木本花材基地面积达到50万亩,产量达到2万吨,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
2、加快笋竹两用林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全县竹类资源丰富的优势,对现有的淡竹残次林44万亩进行改造提高,同时人工栽培竹林6万亩,重点在城关、潘口、溢水、文峰、深河、官渡等6个乡镇海拨1200米以下,坡度35度以内区域,采取去杂除蔸,深挖恳抚,适当施肥,封山禁牧等措施,改造野生淡竹林及老基地44万亩,选择淡竹、楠竹、金竹、斑竹、雷竹等品种新发展6万亩。到2010年建设以笋竹两用林基地50万亩,实现年产竹材3万吨,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
2、加快果茶耳林产业基地建设。一是高标准建设高香型生态有机茶基地建设。在现面积6.3万亩基础上,集中在秦古、得胜、宝丰、麻家渡、田家等5个乡镇新发展8.7万亩,到2010年力争使全县生态有机茶基地总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茶叶6000吨,实现产值1亿元。二是加快以板栗、核桃、冬枣为主的干鲜果基地建设,到2010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