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国 吴远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这二十个字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合力联动,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英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广大农民群众是真正的主体,只有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起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巨大的力量源泉。
一、为什么要充分发挥广大家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家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广大家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无论是从主观层面上看,还是从客观层面上看,都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两大作用的共同结果。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需要城市对农村的支援,需要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但是,国家的政策,城市的支援,工业的反哺,最终都要通过农民的双手来实现。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个内因作用的充分发挥,再好的政策,再多的扶持,也很难发挥效果。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只有最广泛的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愿望和热情,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内心动力和自觉行动。
第二,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是要紧紧依靠和充分利用广大农民群众的聪明智慧与创造力。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在我国13亿人口中,有9 亿是农民,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聪明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或是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无不显示出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壮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普遍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发展壮大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的打工经济等,都无一不是来自农民的发明创造。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党特别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确立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从而保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更需要紧紧依靠和充分利用广大农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这一制胜法宝。
第三,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现实客观条件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提高,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正在逐步加大。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加之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相对贫困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在这样的现实背景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难度很大,尤其是资金的需求量大。虽然国家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已经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同时,由于农村面大人多,国家即是能拿出很多的钱扶持农村,但平均到每个农民,也是变成了很小的数字。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争取投入是必要的,我们要依靠国家的支持,依靠城市的带动,但国家的投入,城市的带动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依赖国家,依赖城市,要把国家的支持、城市的带动与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紧密结合起来,在党的农村政策扶持下,用自已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二,怎样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好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怎样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好,我们认为重点要在四个方面加大力度。
第一,要加大农村政策的落实力度,切实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一是要宣传好党的农村政策,要通过多种形式把党的农村政策宣传到广大农民群众中去,使之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二是要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各个部门、各级干部要切实树立农村问题高于一切、农民利益重于一切的观念,把党的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村,兑现给农民。三是要稳定好农村政策,切实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当前要着重稳定好农民负担政策和土地延包政策。取消农业税和“两工”以后,农民虽已进入零赋税时代,但农民负担反弹的压力依然存在,要严防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建设而出现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土地依然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依然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土地承包政策必须保持长期稳定。四是要不断研究制定新的支农政策,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财力的实际可能,不断完善和研究制定新的农村政策,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第二,要加大农村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文盲是建设不出新农村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一是要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特别要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要让所有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要适应农村现实需要,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展农村义务教育,积极推进在农村初中教育阶段一方面进行基础教育,一方面进行科技教育,做到能升学的升学,不能升学者毕业后有一技之长。二是要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采取现场培训、专班培训、印发宣传资料、举办科技讲座等形式,把技术传授给农民。要注重农村科技示范户的培植,以其带动和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三是要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要按照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标准,培养新型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适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第三,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稳定增加基本农田面积,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要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要一手抓农村公路延伸,在抓通村的基础上,抓通组、通院、通户,一手抓提等升级,提高通行能力和通行水平。三是要加大农村通讯建设力度,加快实现农村有线电话和移动通讯的无缝隙覆盖。四是要加大农村卫生体系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要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改革,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作者系县农办主任、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