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发展现代农村商品流通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布时间: 2005-12-19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张道钦 杜共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十一五”规划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及其重要的位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搞好农村商品流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环。供销社为农村商品流通的重要组织部门,就是要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发展现代农村商品流通,沟通城乡物质交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发展现代农村商品流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
  1、发展现代农村商品流通,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各种富民政策的到位,让农民切实得到了实惠,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而相对应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仍比较滞后,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买难、卖难问题。针对这种状况,就必须建立与现代农村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加大城乡物质交流,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发展现代农村商品流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建立现代农村商品流通,完善农村消费网络,应用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理念,加强城乡物质双向交流,使农民在出售产品时,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增强应变能力,降低经营成本;在购物时有良好的环境和质优价廉的商品,以便减少农民支出,促进农民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3、发展现代农村商品流通,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供销社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多年来,供销社一直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因此,在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上,供销社应充分发挥存量资产的优势、网点的优势、人才的优势和与农民的感情优势,通过建立“两社一会”(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两连一代”(连锁配送、连锁经营、总代理),沟通城乡物质交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发展现代农村商品流通,应着力构建三大体系
  1、整合经营网络,构建和谐的城乡物质交流体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57号)中指出,鼓励有实力的零售企业运用特许经营、销售代理等方式,改造“夫妻店”、“代销店”,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国家商务部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商建发<2005>45号)提出,要引导城市连锁和超市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供销社点多面广脚长,应充分发挥优势,抓住机遇,重整经营网络。竹山县供销社根据本县实际制定了《竹山县发展农村超市建设实施方案》,用三年时间,县级建1个大型超市、1个农贸中心、1个配送中心,乡镇建5个中型超市,村级建150个农村小超市。2005年11月,在基层供销社已建立了30家“新合作农村超市”。此项工程完成后,全县农村将形成以县城和中心集镇为中心,以农村市场为基础的城乡互动的流通网络,将会加大城乡物质交流力度,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
  2、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构建和谐的综合服务体系。服务“三农”是供销社的办社宗旨,也是供销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供销社应围绕服务抓经营、找项目、求发展、增实力、创效益,结合农村发展新形势,建立符合实际需求的服务体系。一是构建农业生产资料连锁配送经营体系,发挥供销社在农资供应中的主导作用。县供销社依托十堰市金满园农资配送中心,以“庄稼医院”为阵地,建立了10个农资连锁配送店,实行连锁配送经营,减少中转环节,降低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深入开展技物结合的农资系列配套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二是构建农副产品收购、加工、营销体系,为农民增加收入。发挥供销社农副产品收购网点的优势,按照现代商品经营理念,成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培养农产品经纪人,将农民手中的农产品及时引入市场转变为商品。目前,县供销社已在基层社培养了15名农产品经纪人,主要从事小杂粮、蔬菜、药材、粉丝、洋芋、茶叶、天麻、黄姜等农产品经销,从而有效解决了农民“卖难”问题。三是构建日用工业品连锁经营体系,活跃城乡市场。用现代商品流通方式,开展“两连一代”经营,广泛采取小超市、便利店、专卖店、加盟店、连锁店等形式,把分散经营和相对独立的小型商场、基层门店、村级综合服务社连结起来,形成城乡一体,规范高效的经营体系。打破区域界限,主动与县内外、省内外的连锁企业进行联合与合作,从而扩大经营业务,提高经济效益。
  3、打造合作平台,构建专业合作社经营体系。供销社的根基地农村,主体是农民,基础是农业。面对农村发展新形势,必须把服务三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农”字做文章,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构建合作经济平台。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重要纽带,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供销社要坚持合作制的原则和开放办社的方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精心领办专业合作社。目前,竹山县供销社已在全县建立了16个类型的专业合作社,主要是小杂粮、蔬菜、茶叶、药材、粉丝、牲猪等农产品营销。这些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较好地发挥了市场导向、信息传递、服务生产和农产品购销作用,解决了农民“卖难”问题,推动了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民从事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三、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供销社桥梁纽带作用
  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如果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按照高水平、专业化、外向型和规模适度的发展思路,培育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生产成规模、市场有批量、经济效益好的龙头骨干企业,切实带动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一是要加快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农户的产业链条,实行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通过产业整合、资产重组、改造升级和多层次、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集中办好一批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强势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强竞争力。竹山县武当山珍公司就是立足本县资源优势,网络全县基层网点,带动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的龙头加工企业,“堵河”牌山野菜系列产品已畅销省内外,起到了带动作用。
  二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办龙头企业,加快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要把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与建立现代流通网络结合起来,把扩大规模经营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结合起来,把推动农业产业化与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今年来,竹山县供销社引进了南京葛康公司落户竹山,投资600万元,建立了以生产葛根系列产品为主的开发生产基础,年产值数千万元,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为农民增加了收入,还为财政提供了可靠的财源。县供销社还引进了武汉市供销社山绿集团落户宝丰镇,投资领办土豆基地7000亩,年可为农民增收10万多元。
  三是打造供销社自己的经营品牌,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多年来,供销社在农村经营品牌上知名度不是很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优势。因此,对供销社经营的主要骨干业务都应进行品牌化经营,提高知名度,营造良好的形象。比如,供销社主要经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就必须货真价实,不经销假冒伪劣商品,不坑农害农,维护农民利益。擂鼓供销社改制后成立了全县第一家农资协会,目的就是公平竞争,为农民提供政策信息,平仰市场价格,提供优质商品。成员单位进行连锁配送,为农民服务上门,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从而受到当地广大农民的称赞。 (作者系县供销社党委书记、主任、工会主席)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