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发挥农业部门的服务职能 打造文明、和谐、富裕的新农村
发布时间: 2005-12-19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龚文林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作出的正确决策,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的第五次改革。这次改革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四个大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农村现有问题的系统解决。农业部门的工作职责是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门必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文明、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推进“阳光工程”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2004年,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要求各地要迅速启动,并就做好该项工程作出了一系列具体安排布暑。
  我县自去年争取实施“阳光工程”培训以来,经过筛选、审定了县职业技术学校、县农机学校、县农广校等八所培训基地,共开设钳工、焊工、电子电工、电动缝纫、沼气生产工、计算机操作、汽车驾驶、茶叶制作工等专业,截止目前,全县共培训转移农村劳力达4462人。在“十一五”期间,我县预计劳力总量将达到21万人,而农业生产仅需8万人,剩余13万劳力。“阳光工程”培训对年满16—45岁的农村户口劳动力,作为转岗培训对象,开展两种方式、为时15—90天的岗前培训。一是引导性培训。主要进行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更新就业观念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二是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职业岗位设置要求,开展六大类即农科类、经营类、服务业、机电类、建筑制造业、保安职业培训。实现年转岗农村劳力从7万提高到10万人,占农村劳力50%,达到“70、80、90”的转岗目标。即技能学会转岗7万人,占转岗农民的70%;职业技能培训持证转岗6万人,占转岗劳力的80%;现龄15—18岁不能直接升学的应届初、高毕业生转岗2万人,占新生劳动力的90%。
  二、建设生态农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养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或多个“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它是农业系统工程结构中的重要系统之一,是搞好“人地粮”和“水土肥”平衡的重要内容。我县农业部门经过多年探索,结合沼气生态工程建设、发展生态林特产业、推广生物农药、使用有机高含量高浓度肥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卫生健康的新农村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大力实施沼气生态工程,改善农村卫生条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竹山县把沼气生态工程作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主要载体,与发展山区生态农业和两个文明建设结合,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用“畜—沼—粮(菜、茶、果)”工程的生态农业模式为切入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从“九五”计划开始至今,全县采用以“三改”(改灶、改厕、改圈)、“三建”(建沼气池、建太阳能、建经济庭院)相结合的方法,共兴建沼气池5800套,改造维修老沼气池1200套,累计达到7000套;新(改)建标准栏圈5000户;新(改)建标准厕所5800户;新建省柴灶1.7万户;累计达到3.5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800台;新建高标准经济庭院3086户。全县16个乡镇(除柳林乡高海拔外)近160个村均开展了生态家园建设,特别是近几年的生态家园建设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以佑城村、喻家塔村、罗家坡村、华家湾村、黄兴村等先进典型,通过生态家园建设,为农民增收节支找到了新的渠道,生态家园已成为我县生态农业建设的一个亮点。十一五期间,将继续争取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重点扶贫村建设项目、单位帮扶、业主扶持和农户自建等途径计划每年完成建沼气池5000口,全县累计达到3.2万口,使生态家园建设真正成为我县为民办好的一大实事。
  二是发展长效特色经济作物,改变耕地种植模式,实现农业耕作生态化。竹山县现有耕地面积85.1万亩,长期以来“麦黄种豆,豆黄种麦”的传统模式导致土壤流失,土质砂化,地力下降,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九五期末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耕地的生态建设。着重建设长效特色支柱产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治理了农业耕地生态环境。九五以来,全县已发展茶园面积6.3万亩,竹山县十万亩生态有机茶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从2004年开始,每年拟新建生态有机茶基地1万亩,到2008年建成“两山一岗”(即大观山、九华山、九里岗)周边区域乡镇生态有机茶叶基地10万亩。2008年后,再用五年时间,把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20万亩,届时可实现茶叶年产值过亿元,实现年产干茶3000吨,年提供税收过千万元。以水果为重心的高效经济林建设已见雏形。全县形成了“三河两库加一岗”(即堵河、霍河、官渡河、黄龙滩水库、霍河水库、宝丰九里岗)为中心的三大果树带,即以堵河库区为中心的常绿果树带,如柑桔;以霍河、官渡河、城关为中心的小水果带,如梅、李、桃、葡萄、杏等;以宝丰九里岗、双堰园艺场为中心的落叶果树带,如梨、桃、苹果、李等,总面积1800亩,年产量2980吨,年产值238万元。在发展灌乔木经济林的同时,全县进一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应用,如农业耕作技术,节水技术,免耕技术等。十一五期间,将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茶叶产业、中药材产业、肚倍产业、优质油菜产业、魔芋产业、山野菜产业、烟叶产业,使全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75万亩以上,特色农产品总产量达到75万吨,产值达到8.4亿元。
  三是推广生物农药,使用有机、高含量、高浓度肥料,控制肥药污染。实践证明,生物农药具有源自天然,可降解,残留少,污染小甚至无污染等特点,是替代化学农药控制作物病虫害很好的产品,使用高含量、高浓度的化肥及有机肥料是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有效措施。近几年县农业局引进频振式杀虫灯,经大面积推广示范运用结果表明,该灯能够大量诱杀水稻、小麦、蔬菜、茶叶、果树等多种农作物害虫,大幅度降低虫口密度,降低虫卵数量,显著减少农药防治次数,减轻环境污染,延长害虫抗药性产生,有效保护各种天敌。同时通过示范、培训、推广宣传,加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普及了科学施肥、用药常识,大力推广对环境无污染的生物农药、频振式杀虫灯等,有效控制污染。同时促进地方生态环境建设与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十一五期间,我县生物农药的普及率要达到95%以上,推广使用频振式杀虫灯2500台,化肥使用全部实行有机、高含、高浓度的配方肥,使全县通过认证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培育省级以上的知名农产品品牌5个。
  三、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推广农业新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农村要富裕,科技要先行。结合我县实际,今年我们制定了以实施“678”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推广方案,即全面实施以地膜覆盖、种子工程、生态有机茶、生态家园、沃土工程和阳光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着力培植万亩地膜玉米和水稻示范样板、九里岗农业综合开发示范样板、千亩优质香稻示范样板、
  “三改一建”沼气示范样板、全省二高山玉米品种区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等七大亮点工程;重点组织实施地膜覆盖水稻直播技术、林药间套技术攻关、沼气新池型建池技术攻关、土壤免耕技术、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优质稻标准化栽培技术攻关、茶叶无性系繁殖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八大科技攻关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坚持科技兴农不动摇,继续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以深入实施“种子工程”为突破口,加大新、优、特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建立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试验示范基地,构建一体化种子产业体系;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无公害生产、保护性耕作、节本增收、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整体科技含量;大力推广高效粮经间套种植模式,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双赢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整合全县农业科技力量,改革科技体制,放活科技人员,组织开展从产业基地建设到农产品加工转化的全过程科技攻关,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继续加强农民科技培训,通过创办示范样板、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印发科技小册子等各种形式,把农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和农户手中,达到每个农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使全县广大农村逐步走上文明、卫生、健康、富裕的生活之路。
  农民的素质提高了,农业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农村的科技生产力水平发展了,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象象雨后春笋般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系县农业局局长)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