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我县构建和谐竹山的内在要求。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综合运用政策、资金、分配、服务等手段,打造阳光效益财政,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财政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运用财政政策手段,支持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系统性、综合性的政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方位政策设定,财经政策更是重中之重。财经政策作为集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于一体的政策措施,在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具有其他各项政策措施所没有的综合效能。财政部门将充分发挥涉及面广、信息灵通的行业优势,为县委、县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财经政策信息服务。一是注重多方收集国家财经信息,准确把握国家财经政策的实质和走向,紧密结合县情实际,提出对策和措施,并在实际工作中实现政策的转化、细化和具体化,将政策效应发挥至最大。同时,建立健全财经政策信息通报和成果共享制度,加强同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用足用好省、市帮扶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共同争取上级在政策、项目和资金上予以倾斜,积极上报各类投资项目并尽可能挤入国家和省“十一五”规划笼子, 确保得到上级更多的政策性投入。二是注重发挥本级财政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根据农村税费改革的新情况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新形势,不断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合理界定县乡财政权益,辅之以必要的激励政策和扶持政策,为推进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体制和机制环境。
二、运用财政资金手段,保障新农村建设。
加大财政对我国农村公共品的投入,增加农村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科技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让农村也逐渐享受到“公共财政阳光普照”的温暖。充分发挥财政作为资金主渠道和重要经济杠杆的职能作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保障和资金监管支持。抢抓国家政策向“三农”倾斜的机遇,大力争取上级增加转移支付和各类政策性专项资金,努力增加可用财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县外资金,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稳步提高“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三农”支出在预算中足额安排,优先拨付。完善农村投融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通过财政贴息、补贴、补助、配套投入和以奖代补等方式,吸引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和其它资金对“三农”的投入。综合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支农行为,集中分配使用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示范效应,引导集体、农民和社会资金增加对农业的投放,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全面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的规模和效益,加快以工促农、以工哺农步伐。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吸引、带动地方政府、集体、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参加到新型农村社区体系建设中来。按照“政府协调,综合配套,国家补贴”的运行机制,建立以社会投入为前提,以政府补贴为支撑的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同时,加强监督管理,把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扶贫救灾、粮食直补以及其它用于“三农”的各类专项资金作为监管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运用财政分配手段,扶持新农村建设。
“三农”重点是农民,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是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为此,必须充分运用财政分配手段,实行倾斜“三农”的财政分配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一是以推进财源建设为主线,全力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坚持建设生态水电大县的基本方略不动摇,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二主、六优、三大经济增长极”的总体设想,大力支持新型工业化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落实好各级扶持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政策,进一步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促其扩大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完善利益机制,切实增强对农业的拉动作用。组织引导和扶持农民群众兴办、联办各类加工企业,实施就地转化,以农产品转化增值促增收。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发展茶叶、蔬菜、烟叶、畜牧、林特产业,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二是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扶持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力度,突出解决农民上学难、就医难等实际问题。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为切入点,继续抓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实施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努力改善农村就学、教学条件。加强农村公共卫生配套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稳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工作,培养技能型和智能型农民,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市场适应力。关注农村弱势群众,加强优抚救济,推进农村“福星工程”,有效安排困难群众生活。
四、运用财政服务手段,促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着力加强财政干部建设,提高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一是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收入,努力增加地方可用财力。加大对财政贡献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龙头骨干企业、高效含税农业、民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培植骨干财源。坚持开源节流并重,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严格财政监督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优化财政运作机制,提升财政服务水平。首先,要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和落实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事)件的“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切实加强农村税费改革督查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和“三项规定”,规范农村“一事一议”筹资投劳管理,稳妥推进村级债务化解,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其次,认真履行职责,严格程序,规范运作,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各项惠农政策,积极推行“一折通”等简便易行的发放方式,切实降低发放成本,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再就是,培植典型样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加强管理、设定标准,建立常态机制,谋划和落实小康示范村建设。尊重群众意愿,组织他们发展产业致富,改变陈规陋习,让文明、整洁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注意总结和发挥好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先进做法和经验。(作者系县财政局局长)
